返回

卷九

首頁
    末,故略記時事,以示來賢焉。

     ○中阿含經序第八△釋道慈 《中阿含經記》雲:“昔釋法師于長安出《中阿含》、《增一》、《阿毗昙》、《廣說》、《僧伽羅叉》、《阿毗昙心》、《婆須蜜》、《三法度》、《二衆從解脫緣》。

    ”此諸經律凡百馀萬言,并違本失旨,名不當實,依悕屬辭,句味亦差。

    良由譯人造次,未善晉言,故使爾耳。

    會燕秦交戰,關中大亂。

    于是良匠背世,故以弗獲改正。

    乃經數年,至關東小清,冀州道人釋法和、罽賓沙門僧伽提和,招集門徒,俱遊洛邑。

    四五年中,研講遂精。

    其人漸曉漢語,然後乃知先之失也,于是和乃追恨先失,即從提和更出《阿毗昙》及《廣說》也。

    自是之後,此諸經律漸皆譯正,唯《中阿含》、《僧伽羅叉》、《婆須蜜》、《從解脫緣》未更出耳。

     會僧伽提和進遊京師,應運流化,法施江左。

    于時晉國大長者尚書令、衛将軍東亭侯優婆塞王元琳,常護持正法以為己任,即檀越也。

    為出經故,造立精舍,延請有道釋慧持等義學沙門四十許人,施諸所安,四事無乏。

    又預請經師僧伽羅叉長供數年,然後乃以晉隆安元年丁酉之歲,十一月十日,于揚州丹陽郡建康縣界,在其精舍更出此《中阿含》。

    請罽賓沙門僧伽羅叉令講胡本,請僧伽提和轉胡為晉,豫州沙門道茲筆受,吳國李寶、唐化共書。

    至來二年戊戌之歲,六月二十五日草本始訖。

     此《中阿含》,凡有五誦,都十八品,有二百二十二經,合五十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五字,分為六十卷。

    時遇國大難,未即正書,乃至五年辛醜之歲,方得正寫,校定流傳。

    其人傳譯,準之先出,大有不同。

    于此二百二十二經中,若委靡順從,則懼失聖旨;若從本制名,類多異舊,則逆忤先習,不惬衆情。

    是以其人不得自專,時有改本,從舊名耳。

    然五部異同,孰知其正?而道慈愚意,怏怏于違本。

    故諸改名者,皆抄出注下,新舊兩存,别為一卷,與目錄相連,以示于後。

    将來諸賢,令知同異,得更采訪。

    脫遇高明外國善晉胡方言者,訪其得失,刊之從正。

     ○增一阿含經序第九△釋道安作 《四阿含》義同,《中阿含》首以明其指,不複重序也。

    《增一阿含》者,比法條貫,以數相次也,數終十,今加其一,故曰增一也。

    且數數皆增,以增為義也。

    其為法也,多錄禁律,繩墨切厲,乃度世檢栝也。

    外國岩岫之士,江海之人,于《四阿含》多詠味茲焉。

     有外國沙門昙摩難提者,兜佉勒國人也。

    龆龅出家,孰與廣聞,誦二《阿含》,溫故日新。

    周行諸國,無土不涉。

    以秦建元二十年來詣長安,外國鄉人鹹皆善之,武威太守趙文業求令出焉。

    佛念譯傳,昙嵩筆受。

    歲在甲申夏出,至來年春乃訖。

    為四十一卷,分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無遺忘,下部十五卷,失其錄偈也。

    餘與法和共考正之,僧?僧茂助校漏失,四十日乃了。

    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專在斯業之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鞞婆沙》、《婆和須蜜》、《僧伽羅刹傳》,此五大經,自法東流,出經之優者也。

     《四阿含》,四十應真之所集也。

    十人撰一部,題其起盡,為錄偈焉。

    懼法留世久,遺逸散落也。

    斯土前出諸經,班班有其中者。

    今二《阿含》,各為新錄一卷,全其故目,注其得失,使見經尋之差易也。

    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經,凡諸學士撰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語,外國不通與沙彌、白衣共視也。

    而今已後,幸共護之,使與律同,此乃茲邦之急也。

    斯諄諄之誨,幸勿藐聽也。

    廣見而不知護禁,乃是學士通中創也。

    《中本起》,康孟祥出,出《大愛道品》,乃不知是禁經比丘尼法,堪慊切直割而去之,此乃是大鄙可痛恨者也。

    此二經有力道士乃能見,當以着心焉。

    如其輕忽不以為意者,幸我同志,鳴鼓攻之可也。

     ○四阿含暮抄序第十△未詳作者 阿含暮者,秦言趣無也。

    阿難既出十二部經,又采撮其要迳至道法為《四阿含暮》,與《阿毗昙》及律并為三藏焉。

    身毒學士以為至德未墜于地也。

    有阿羅漢名婆素跋陀,抄其膏腴以為一部,九品四十六葉,斥重去複,文約義豐,真可謂經之璎鬘也。

    百行美妙,辨是與非,莫不悉載也。

    幽奧深富,行之能事畢矣。

     有外國沙門,字因提麗,先赍詣前部國,秘之佩身,不以示人。

    其王彌第求得諷之,遂得布此。

    餘以壬午之歲八月,東省先師寺廟于邺寺,令鸠摩羅佛提執胡本,佛念、佛護為譯,僧導、昙究、僧睿筆受,至冬十一月乃訖。

    此歲夏出《阿毗昙》,冬出此經,一年之中具二藏也。

    深以自幸,但恨八九之年始遇斯經,恐韋編未絕,不終其業耳。

    若加數年,将無大過也。

    近敕譯人,直令轉胡為秦,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