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中

首頁
    當知此人。

    終不堕落三惡道中。

    若複有人。

    系念谛觀。

    見舉身白骨。

    此人命終。

    生兜率陀天。

    值遇一生補處菩薩。

    号曰彌勒。

    見彼天已,随從受樂。

    彌勒成佛。

    最初聞法。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若複有人。

    觀此不淨。

    得具足者,於此身上。

    見佛真影。

    聞佛說法。

    得盡諸苦。

    爾時阿難。

    即從坐起。

    整衣服。

    為佛作禮。

    叉手長跪。

    白佛言:世尊,此法之要。

    雲何受持。

    當何名此法。

    佛告阿難。

    此名觀身不淨雜穢想。

    亦名破我法觀無我空。

    汝好受持為未來世。

    濁苦衆生。

    貪淫多者,當廣分别。

    佛說是語時。

    釋梵護世。

    無數天子。

    持天曼陀羅華。

    摩诃曼陀羅華。

    曼殊沙華。

    摩诃曼殊沙華。

    而散佛上及諸大衆頂禮佛足。

    贊歎佛言:如來出世。

    甚為希有。

    乃能降伏驕慢邪見。

    迦絺羅難陀。

    亦為未來貪淫衆生。

    說甘露藥。

    增長天種。

    不斷三寶。

    善哉世尊,快說是法。

    龍神夜叉。

    乾闼婆等。

    亦同諸天。

    贊歎於佛。

    尊者阿難。

    迦絺羅難陀。

    及千比丘。

    無量諸天。

    八部之衆。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禮佛而退。

    得此觀者,名十色不淨。

    亦名分别諸蟲境界。

    是最初不淨門。

    有十八方便。

    諸境界性。

    不可具說。

    入三昧時。

    當自然得此第十八一門觀竟。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是時會中有一比丘。

    名禅難提。

    於深禅定。

    久已通達。

    成阿羅漢。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即從坐起。

    正衣服。

    叉手長跪。

    而白佛言:如來今者,現在世間。

    利安一切。

    佛滅度後佛不現在諸四部衆。

    有業障者,若系念時。

    境界不現在前。

    如是煩惱。

    及一切罪。

    犯突吉羅乃至重罪。

    欲忏悔者,當雲何滅是諸罪相。

    若複有人殺生邪見。

    欲修正念。

    當雲何滅邪見殺生惡煩惱障。

    作是語已,如大山崩。

    五體投地。

    頂禮佛足。

    複白佛言:唯願世尊,為我解說令未來世一切衆生。

    恒得正念。

    不離賢聖。

    爾時世尊,猶如慈父安慰其子。

    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行慈心與慈俱生。

    今具大悲無漏根力覺道成就。

    汝於今日。

    為未來世一切衆生。

    問除罪法谛聽谛聽。

    善思念之爾時世尊即放頂光。

    此光金色有五百化佛。

    繞佛七匝。

    照祇陀林。

    亦作金色。

    現此相已,還從佛枕骨入。

    爾時世尊告禅難提及敕阿難汝等當教未來衆生罪業多者,為除罪故。

    教使念佛。

    以念佛故。

    除諸業障報障煩惱障。

    念佛者當先端坐。

    叉手閉眼舉舌向腭。

    一心系念心心相注。

    使不分散心既定已,先當觀像。

    觀像者,當起想念。

    觀於前地。

    極使白淨取相長短壁方二丈。

    益使明淨猶如明鏡見前地已,見左邊地。

    亦使明淨見右邊地。

    亦使明淨。

    及見後地。

    亦使明淨。

    使四方地悉平如掌。

    其一一方各作二丈地想。

    極使明淨。

    地既明已,還當攝心觀於前地。

    作蓮華想。

    其華千葉。

    七寶莊嚴。

    複當作一丈六金像想。

    令此金像結加趺坐。

    坐蓮華上見此像已應當谛觀頂上肉髻。

    見頂上肉髻。

    發绀青色一一發舒長丈三。

    還放之時右旋宛轉。

    有琉璃光。

    住佛頂上如是一一孔。

    一毛旋生。

    觀八萬四千毛皆使了了。

    見此事已次觀像面像面圓滿。

    如十五日月。

    威光益顯。

    分齊分明複觀額廣平正眉間毫相。

    白如珂雪。

    如頗梨珠。

    右旋宛轉複觀像鼻。

    如鑄金铤似鷹王嘴。

    當于面門複觀像口唇色赤好。

    如頻婆羅果。

    次觀像齒口四十齒。

    方白齊平。

    齒上有印印中出光。

    如白真珠。

    齒間紅色。

    流出紅光次觀像頸。

    如琉璃筒顯發金顔。

    次觀像胸德字萬字。

    衆相印中。

    極令分明。

    印印出光。

    五色具足。

    次觀佛像。

    臂如象王鼻。

    柔軟可愛次觀像手十指參差。

    不失其所。

    手内外握。

    手上生毛。

    如琉璃光。

    毛悉上靡。

    如赤銅爪。

    爪上金色。

    爪内紅色。

    如赤銅山與紫金合。

    次觀合曼掌,猶如鵝王。

    舒時則現。

    似真珠網。

    攝手不見。

    觀像手已,次觀像身。

    方坐安隐。

    如真金山。

    不前不卻。

    中坐得所。

    複觀像胫。

    如鹿王腨。

    傭直圓滿。

    次觀足趺。

    平滿安庠。

    足下蓮華。

    千輻具足。

    足上生毛。

    如绀琉璃。

    毛皆上靡。

    腳指齊整。

    參差得中。

    爪色赤銅。

    於腳指端。

    亦有千輻相輪。

    腳指網間,猶如羅文。

    似雁王腳。

    如是諸事。

    及與身光圓光項光。

    光有化佛諸大比丘衆化菩薩。

    如是化人。

    如旋火輪。

    旋逐光走。

    如是逆觀者,從足逆觀。

    乃至頂髻。

    順觀者,從頂至足。

    如是觀像。

    使心分明。

    專見一佛像。

    見一像已,複當更觀得見二像。

    見二佛像時。

    使佛像身成琉璃。

    出衆色光。

    焰焰相次如燒金山。

    化像無數。

    見二像已,複見三像。

    見三像已,複見四像。

    見四像已,複見五像。

    見五像已,乃至見十像。

    見十像已,心轉明利。

    見閻浮提。

    齊四海内。

    凡夫心狹。

    不得令廣。

    若廣大者,攝心令還。

    齊四海内。

    以鐵圍山為界。

    見此海内。

    滿中佛像。

    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

    皆使分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