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三 決疑論

首頁
    量。

    凡系罪大惡極之事,一一造過無量。

    若忏悔今生,而不及宿世,豈非去草留根耶? 問:善惡因果,父子不能相代。

    忏悔一身之業,猶恐不暇,并代四生六道忏悔,迂孰甚焉? 答:但求自利,不思利人者,凡夫之見。

    未求自度,先欲度人者,菩薩之心。

    禹、稷己溺己饑,孔子老安少懷,範子先憂後樂,其揆一也。

    〖《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

    ”《論語·公冶長篇》,孔子自言其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範仲淹《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問:淫欲固是生死之根,不可不斷。

    但出世之法,乃身後事耳,晚年修習,未為遲也。

     答: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晚年而後修習,是猶饑而耕田,渴而鑿井矣。

    況得至晚年者,目前豈數數見哉?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問:末世衆生,貧苦殊甚。

    佛國樓閣宮殿,皆七寶莊嚴。

    何其苦樂之不均哉?況佛視衆生,等于一子,何不分惠十方,使一切共享其樂乎? 答:苦樂天淵,現在之果,而所以緻此者,過去之因。

    往昔因中,舉世皆造殺業,菩薩獨尚慈悲。

    舉世皆耽色欲,菩薩獨修梵行。

    舉世皆事貪吝,菩薩獨愛布施。

    作善作惡,既有天淵之别,各各不能相代。

    則受樂受苦,亦有天淵之别,各各不能相代。

    譬如舜目重瞳,較之雙眸而有餘。

    瞽瞍盲視〖瞽瞍(sǒu),舜之父〗,拟于獨眼而不足。

    舜雖大孝,豈能以己之有餘,補其親之不足哉? 問:土階茅舍,乃見堯舜之仁。

    瓊室瑤台,适形桀纣之惡。

    佛既觀三界為牢獄,何必借七寶以莊嚴? 答:一則是萬姓之脂膏,一則是三生之福果。

    二者合觀,拟非其類。

     問:佛國清淨莊嚴,固萬倍于塵世。

    但經中所言,未免形容太過,若皆信之,不幾近于荒唐乎? 答:人所信者,不過耳目心思。

    耳目不及之處,猶謂荒唐,況心思不及者乎?譬如蚯蚓,但知尺土中食泥之樂,不知蒼龍躍于大海,突浪沖波。

    亦如蜣蜋,但知糞壤内轉丸之樂,不知大鵬扶搖九萬裡,風斯在下。

     如來應化類(七問七答) 問:世人産育,必由陰道。

    菩薩入胎,必從右脅。

    何也? 答:凡夫有欲,故由産門。

    菩薩無欲,故從右脅。

     問:三界至尊,莫如天帝。

    而如來降生,四王、忉利天子,皆恭敬奉承。

    得毋故為此言,以張大其說乎? 答:經稱六道,諸天亦在其中。

    世人觀之,以為尊而無對。

    佛眼視之,同為未出世之凡夫。

    故如來每一說法,無量帝釋天王,皆恭敬禮拜,聽受妙義。

    略言之,如《華嚴經》雲:“爾時天王,遙見佛來,即以神力,化作寶蓮華藏獅子之座,百萬層級,以為莊嚴。

    百萬天王,恭敬頂禮。

    ”《般若經》雲:“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

    ”《大寶積經》雲:“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諸天子等,虛空散華,供養如來。

    ”《蓮華面經》雲:“帝釋天王,見世尊已,即敷高座,頂禮佛足。

    ”《梵網經》雲:“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大乘戒。

    ”《圓覺經》雲:“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賢愚因緣經》雲:“帝釋侍左,梵王侍右。

    ”《普曜經》雲:“梵天侍右,帝釋侍左。

    ”《造像經》雲:“梵王執白蓋在右,帝釋持白拂侍左。

    ”《法華經》雲:“是諸大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

    ”如是之類,不勝屈指。

    若如來福德,僅等諸天,則經中不敢說此大言。

    而梵王、帝釋,豈容此等經典流通哉? 問:《玉皇經》載,天帝說法,佛來聽受。

    然則非欤? 答:如來經典,佛口親宣,阿難結集,一言不妄。

    《玉皇經》者,出于後人之手,非玉帝降鸾之筆。

    雖其所言,不失尊崇玉帝之意,然未知所以尊矣。

    且爾亦聞佛教之大乎?合古今福德最厚之人,不如四王天一天人。

    合四王福德最厚之人,不如忉利天一天人。

    玉帝者,忉利天之王也。

    忉利而上,展轉相勝,至他化天,為欲界,有四重階級。

    他化而上,展轉相勝,至色究竟天,為色界,有十八重階級。

    色究竟而上,展轉相勝,至非非想天,為無色界,有四重階級。

    總為未出世之凡夫。

    若出世聖流,有聲聞小乘,自須陀洹至阿羅漢,有四重階級。

    又上之,有緣覺、獨覺。

    又上之,則菩薩位中,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有數十重階級。

    又上之,得入初地,自歡喜地,至法雲地,又有十重階級。

    然後位臻等覺,為補處之尊,将成佛矣。

    佛為無上大囧琺王,以其無有得而更上也。

    豈有玉皇說法,反來聽受者乎?蓮大師《正訛集》中,辨之甚詳。

     問:如來降誕,既在周昭王時。

    則佛法在天竺國,已将五百年矣,孔子何以不聞其概? 答:孔子已微聞其略矣。

    昔太宰問孔子曰:“夫子聖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