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三 決疑論

首頁
    不由作主。

     問:雲何死後作不得主? 答:現在何曾作得主?同一美色也,淫人見之,愛入骨髓。

    妒婦見之,恨入骨髓。

    現在且然,何況身後? 問:昔有忉利天王,自知壽盡,将入驢胎。

    至心歸依三寶,即時堕胎,複為天帝(詳《法句喻經》)。

    又何以說? 答:此因宿福深厚,故得挽回。

    不然,則母彘在前,但見美女;屎尿之氣,宛若旃檀矣。

     問:世人至衆,世事甚繁,若絲毫記錄,則積墨如山,且不足用。

    閻老何苦費此閑心,記此閑事? 答:一切惟心造,心能作天宮,心能作地獄。

    天宮内院,勝境甚多,然非營造所就,生于中者,自然受樂。

    地府泥犁,獄具無量,亦非營造所就,生于中者,自然受苦。

     問:生時痛苦,從形體得。

    死後無形,痛苦誰受? 答:痛在于神,不在于形。

    若從形得,死人亦痛。

     問:人造惡業,固當重治。

    但獄卒鬼王,其惡更甚,複有何等地獄報之? 答:若以事論,譬如獄卒奉命笞人,決無更受笞罪之事。

    若以理論,則阿旁獄卒等〖阿旁,地獄獄卒之名,其形為牛頭人身,手執鐵叉〗,皆造業者自心所現。

     問:地獄既有,當使世人各一目擊,方可信受。

     答:将來目擊者,遍處皆是。

    但恨目擊者,不能複歸耳。

     問:如來以足指按地,大千世界皆成金色(見《維摩诘經》)。

    有此神通,盍破十方地獄,使受苦者盡生佛國? 答:大醫王能療惡病,不能救不服藥之人。

    造業者自招惡報,菩薩不能救之而免。

    猶之貧人枵腹,富者不能代之食而使飽也。

     問:定業既所難免,佛法亦無所用。

    而經中動稱救度無量,何欤? 答:世間一切苦惱,皆由惡業所成。

    勸人不造惡業,已斷苦惱之根,非救度而何? 婚嫁窮源類(八問八答) 問:淫既為萬惡之首,則聖王治世,當有以絕之。

    而伏羲通媒妁,合二姓之好,何耶? 答:此正所以息天下之淫也。

    婚禮不設,無論天下男女,必入禽獸之為,而所生子女,亦必緻棄而不育。

    以故開一方便之門,定為婚姻之道,使男子各妻其妻,女子各夫其夫,父母各子其子,守其一而不亂也。

     問:歸作合之權于媒妁,何也? 答:恐巧詐者取妍棄媸,開天下之争也。

     問:設問名、納吉、請期之禮,何也? 答:恐開後世苟合之途,故多其曲折也。

     問:婚嫁之故,餘既知之。

    男女之道,始于何日? 答:按《起世因本經》,劫初之時,衆生皆從光音天下,自然化生,不由母腹。

    逮食地味既久,形色醜惡,便有筋脈骨髓,分男女之相,而後有淫欲之情。

    此男女之道所由始也。

     問:儒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而佛制辭親出俗,極言室家之為害。

    儒釋兩途,何以判然若此? 答:為善不同,同歸于治。

    世人根器不一,有佛法不足化,而儒教可化者。

    有儒教不足化,而佛法可化者。

    故三教聖人,雖同心協力,不得不分任其事,各立一種門庭,各垂一種教化。

    名雖三,而實則一也。

    譬如三大良醫,皆欲治病,而病有不同,若三人皆習一業,所濟必不能廣。

    又如刀兵劫至,有三大長者,各欲救人出城,若止開一門,所救亦必不廣。

    是故能盡仲尼之道,釋迦見之必喜。

    能盡釋迦之道,仲尼見之亦必喜。

    若謂從吾之教而善,則悅。

    不從吾之教而善,則不悅。

    亦不得為佛,不得為聖矣。

    隋李士謙曰:“三教如三光也,豈可缺一哉?”(出《隋書》)後人議論紛紛,徒形其隘耳。

     問:或疑羲皇諸聖,皆是大菩薩應化,不識有諸? 答:或亦有之。

    良弓之子,必學為箕;良冶之子,必學為裘。

    〖制弓之家撓屈弓材以制弓,其子弟便先學着彎折柳條以制箕。

    冶造之家陶熔金鐵以補治破器,其子弟便先學着補綴獸皮以成裘。

    喻其事雖大小不同,其理卻彼此相通,語出《禮記·學記》。

    〗佛教有權有實,有漸有頓。

    離欲出家,實教、頓教也。

    配合兩姓,漸教、權教也。

    譬之不能持齋者,先勸之食三淨肉耳。

    三教聖人此心同,此理同也。

     問:天下人人絕欲,百年後無複人類,奈何? 答:此等濁世,男女二十不嫁娶,則相窺相從矣,安得人人絕欲?隻如足下自反,恐亦不能,況其他乎?漁人一日不捕魚,遂患舟楫之不通,是杞老憂天墜矣。

     問:設或有之,奈何? 答:果爾,則一切世間,皆如諸天化生,不由胎獄。

     忏悔往生類(七問七答) 問:已造淫業,欲除其罪,當于佛前忏悔乎?抑從自心忏悔乎? 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佛前忏悔,不礙自心忏悔。

    自心忏悔,不礙佛前忏悔。

     問:今世所犯淫業,固當忏悔以消除。

    若過去世中所犯,涉于渺茫,何須忏悔? 答:吾等曠劫以來,至于今日,凡系四生六道之身,一一受過無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