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事略
[發明]天下無憑無據者,其言不足信;有征有驗者,其說必定真。
念佛往生,有征有驗者也。
蓋天下萬事可假托,獨死生之事,纖毫不可假托。
古今來聖賢豪傑,講道論德,修仁行義者,不啻千萬,然其沒也,不過以疾卧床,斯為考終命矣(*考終命:老壽而死)。
若要預知時至,沐浴端坐,或聞異香盈室,或見天樂迎空,自生民以來,未嘗有一人也。
獨有念佛之人,此種祥瑞,不一而足,是莫受用于念佛之人,亦莫尊貴于念佛之人矣。
夫臨去之際,既如此安閑,則所到之方,必定是非常福地,人奈何不于此際動一念乎?固将此地生西之人摘錄數十條,名為《往生事略》,亦欲見賢思齊,同生安養雲爾。
菩薩往生類
如來記往 《大無量壽經》雲:‘彌勒白佛言:“于此世界,有幾菩薩,往生極樂?”佛告彌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二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
小行菩薩,不可稱計。
不但此國,他方佛土,如遠照佛刹,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乃至十方佛刹,往生者甚多無數。
我若具說,一劫猶未能盡。
”’
文殊願生 《觀佛三昧經》:佛記文殊,當生極樂。
《文殊發願偈》雲:‘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刹。
生彼佛國已,滿足我大願。
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
普賢求往 《華嚴經》,普賢菩薩,列十種大願,普為衆生,求生淨土。
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
偈論淨土 天親菩薩,天竺人,廣造諸論。
升兜率天宮内院,見彌勒佛。
著《無量壽經論》及《淨土偈》、《五門修法》,普勸往生。
請佛形儀 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以神力往安樂國,見阿彌陀佛,陳雲:‘娑婆衆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儀,請垂降許。
’佛言:‘汝應先行,尋當現彼。
’五通還,聖儀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花,在樹葉上。
遂傳寫流布,見《感通傳》。
造論起信 馬鳴菩薩,西天第十二祖,嘗著《起信論》,後明求生淨土,詞皆切要。
龍樹記生 《楞伽經》雲:‘大慧汝當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于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号為龍樹。
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
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
集善往生 《大悲經》雲:‘佛言:“我滅度後,北天竺國有比丘,名祁婆迦,修集無量種種最勝菩提善根。
已而命終,生于西方,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國。
于彼佛所,種諸善根,後當作佛,号無垢光。
”’
得忍往生 《菩薩生地經》雲:‘佛言:“時差摩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轉地,壽終俱生無量壽佛清淨國。
”’
勝會書名 長廬赜禅師,遵慧遠大師遺範,建蓮花勝會,普勸念佛。
一夕夢一少年,烏巾白衣,風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蓮花勝會,乞書一名。
’師問何名,答曰‘普慧’。
書已,又雲:‘家兄普賢,亦乞并書。
’覺而異之,忽思《華嚴經·離世間品》有二菩薩名,普慧連發二百問,普賢連下二千答。
此大菩薩也,何得荷冥加乃爾?遂書二菩薩為會首。
蓮大師曰:‘凡僧結社,古聖書名。
甚哉!淨土之非小緣也,良由事出真誠,則冥通靈應爾,非可強緻也。
’
高僧往生類
慧遠大師 晉慧遠,雁門樓煩人。
博通世典,尤善六經,聞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
太元六年,過浔陽,見廬山閑曠,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現夢,一夕雷雨,林木自至。
刺史桓伊,乃為建殿,名曰神運。
以慧永先住西林,故号所居為東林。
建念佛社,三十年不入塵俗,專志西方。
制六時蓮漏,念誦不辍。
高僧钜儒預社者百二十三人,澄心系念,三睹聖相,而沉厚不言。
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晦:每月的最末一天稱‘晦’),于般若台,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
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說妙法。
佛言:‘吾以本願力,來安慰汝。
汝七日後,當生我國。
’又見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輩,已往生者,皆在佛側。
師喜,謂門人曰:‘吾始居此,已三睹聖相,今複再見,必生淨土矣。
’至期,端坐而逝,時義熙十二年八月初六日也。
慧永 晉慧永,河内人。
十二出家,既而與遠公同依安法師。
太元初,駐錫廬山,刺史陶範,舍宅為西林寺以居之。
絕志塵嚣,标心安養。
義熙十年示疾,忽斂衣欲起,衆驚問,答曰:‘佛來迎我。
’言訖而化,異香七日方滅。
唐玄宗追谥覺寂大師。
僧睿 晉僧睿,冀州人。
遊學諸方,遠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