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了。
”慢慢打開背囊,假裝取信,卻先抖出那副軟猬甲來,回頭向郭靖望了一眼,臉露驚惶神色,叫道:“啊喲,不好,他手掌要爛啦,大叔,快想法兒救他一救。
”
那農夫一怔,随即笑道:“不礙事。
信呢?”伸手隻待接信。
黃蓉急道:“你不知道,我師哥正在練劈空掌,兩隻手掌昨晚浸過醋,還沒散功,壓得久了,手掌可就毀啦。
”她在桃花島時曾跟父親練過劈空掌,知道練功的法門。
那農夫雖不會這門功夫,但他是名家弟子,見聞廣博,知道确有此事,心想:“倘若無端傷了九指神丐的弟子,不但師父必定怪罪,我心中可也過意不去,何況他又是好意出手救我。
但不知這小姑娘的話是真是假,隻怕她行使詭計,卻是騙我去放他下來。
”
黃蓉見他沉吟未決,拿起軟猬甲一抖,道:“這是桃花島至寶軟猬甲,刀劍不損,請大叔去給他墊在肩頭,再将大石壓上,那麼他既走不了,身子又不受損,豈非兩全其美?否則你毀了他手掌,我師父豈肯甘休?定會來找你師父算賬。
”那農夫倒也聽見過軟猬甲的名字,将信将疑地接過手來。
黃蓉見他仍有不信之意,道:“我師父教我,不可對人說謊,怎敢欺騙大叔?大叔要是不信,便在這甲上砍幾刀試試。
”
那農夫見她臉上一片天真無邪,心道:“九指神丐是前輩高人,言如金玉,我師父提到時向來十分欽佩。
瞧這小姑娘模樣,确也不是撒謊之人。
”隻是為了師父安危,絲毫不敢大意,從腰間拔出短刀,在軟猬甲上砍了幾刀,那甲果然紋絲不傷,真乃武林異寶,這時再無懷疑,道:“好,我去給他墊在肩頭就是。
”他哪知黃蓉容貌冰雪無邪,心中卻詭計多端,當下拿着軟猬甲,挨到郭靖身旁,将甲披在他的右肩,雙手托住大石,臂上運勁,挺起大石,說道:“你松手吧,用肩頭扛住。
”
黃蓉扶着山石,凝目瞧着二人,眼見那農夫托起大石,叫道:“靖哥哥,飛龍在天!”郭靖隻覺手上一松,又聽得黃蓉呼叫,更無餘暇去想,立時右掌前引,左掌從右手腕底穿出,使一招降龍十八掌中的“飛龍在天”,人已躍在半空,右掌複又翻到左掌之前,向前撲出,落在黃蓉身旁,那軟猬甲兀自穩穩地放在肩頭,隻聽那農夫破口大罵,回頭看時,又見他雙手上舉,托着大石動也不能動了。
黃蓉極是得意,道:“靖哥哥,咱們走吧。
”回頭向那農夫道:“你力氣很大,托個一時三刻不會出亂子,放心好啦。
”
那農夫罵道:“小丫頭,使這勾當算計老子!你說九指神丐言而有信,哼,他老人家一世英名,都讓你這小丫頭給毀了。
”黃蓉笑道:“毀什麼啊?師父叫我不能撒謊,但我爹爹說騙騙人沒什麼大不了。
我愛聽爹爹的話,我師父可拿我沒法子。
”那農夫怒道:“你爹爹是誰?”黃蓉道:“咦,我不是給你試過軟猬甲麼?”那農夫大罵:“該死,該死!鬼丫頭是黃老邪的鬼女兒。
我怎麼這等糊塗?”
黃蓉笑道:“是啊,我師父言出如山,是從來不騙人的。
這件事難學得緊,我也不想學他。
我說,還是我爹爹教得對呢!”格格而笑,牽着郭靖的手徑向前行。
注:
一、初寫本回時,隻寫黃蓉所以能精通高深數學、難倒瑛姑,是受自父親黃藥師之教。
數學是我故鄉(浙江海甯)的學術強項,清代大數學家李善蘭即海甯人,傳世的數學著作甚多。
黃藥師是浙江舟山桃花島人,雖與我故鄉相距不遠,但學術上應該不相幹了。
我在嘉興中學(海甯現屬嘉興市)求學時,數學老師章克标亦海甯人,當代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先生是嘉興人,可惜作者雖對數學有興趣卻乏天資,隻在初中時得俞芳老師之教,于幾何學略窺門徑,其後于構思小說結構時,頗有助于邏輯思維及推理,對老師感恩不忘。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台北舉行“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讨會”,台灣師範大學洪萬生教授提出了一篇很有價值的論文《全真教與金元數學》,論文學殖深厚,範圍淵博,在會上宣讀及讨論時,本書作者恭聆教言,又經曆了一次做學生的生涯,大感欽佩。
洪教授論文的副題是“以李冶(一一九二~一二七九)為例”,他詳述金元時代大數學家李冶的身世和學養,說到他的至交好友中有元好問(即作“問世間,情是何物”詞的大詞人)以及大數學家、全真教道士趙友欽。
趙是宋德方的再傳弟子,宋德方是全真七子馬钰與丘處機的弟子。
所以李冶如有機會間接聽到黃藥師或其傳人談論數學問題,也未始不可能。
李冶的主要成就,在于将宋金元時代的“天元術”集大成,為此後的“四元術”鋪路。
天元術即中國的代數學,以一元或多元為未知數,解方程式而求得未知數之值。
李冶的著作《敬齋古今黈》中談到的學術涉及經學、哲學、曆史、文學、數學、醫學、術數、氣功、胎息、内丹等,可見他的淵博有點類似于黃藥師。
他在書中有一段話說:“予至東平,得一算經,大概多明如積之術。
以十九字志其上下層數,曰:仙、明、霄、漢、壘、層、高、上、天、人、地、下、低、減、落、逝、泉、暗、鬼。
此蓋以人為太極,而以天地各位元而陟降之。
”李冶明言這十九元之說,是他在東平得一算經而知。
那麼如說是黃藥師所創,黃蓉受了家傳,拿來吓唬一下瑛姑也無不可。
作此注釋,是對洪萬生教授的指教表示感謝。
二、作者于二〇〇〇年初夏,随同圍棋老師聶衛平、林海峰,友人沈君山先生等前赴雲南麗江,參加“炎黃杯圍棋名人賽”,于木王府餘興晚會中,得聆“麗江古樂團”演奏唐宋遺曲,樂手多數為白須老人,樂器用古琴、古筝、古笙等,女歌手合唱唐宋遺曲中,有後世傳為元人張養浩所作之《山坡羊》:“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及若幹宋人遺曲。
合唱曲有錄音帶出售(今仍可在麗江購得)。
據該樂團領隊兼指揮宣科先生稱,該等古曲曾在英女皇、挪威國王等禦前演奏,并曾在英國牛津大學演出,獲得贊賞,并贈以學術榮銜。
千餘年前之古樂保存至今,殊為不易。
我國詩文源流悠久,非一朝定有一朝之詩文,如李白作《菩薩蠻》詞,後人于敦煌石窟中發現不少唐人所抄寫之“宋詞”。
此《山坡羊》諸曲或真出自唐人手筆,流傳後世,元人張養浩聞而善之,加諸筆錄,後人遂訛以為張所自作,亦非無可能。
畢竟真相若何,後人難知。
王國維先生乃一代大學者,其名著《唐宋大曲考》中予此亦未述及。
筆者曾查考唐韻、宋韻及元曲數次修改之韻腳,以古韻學素養太淺,難有結論,當再求教于碩學通人矣。
欲究其原委,恐非今世考古學家、文學史家、古音樂家、敦煌學家、民族學家等研究不可。
評者以本書“宋代才女唱元曲”為笑,作者撰寫武俠說部,學識淺陋,于古代史實未能精熟,但求故事生動熱鬧,細節不免有誤。
本書初作時,作者未去大理,不知此史實,本小段為後補。
在南诏覆沒之唐軍遺留雲雲,未必系事實,視作小說家言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