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三五回 為民請命

首頁
    ,義所不為」,雖說是不做伍子胥之事,但自比伍子胥之意,卻是昭昭在人耳目,祭文中提到伍子胥,說的隻是「鞭屍報仇」,那料到韋小寶竟會拉扯到「咒詛亡國」這件事上去,如此大大犯忌的罪名,一給人加到了自己頭上,當真是糟不可言。

    韋小寶這番言語隻要一傳進皇帝耳裏,就算皇上聖明,并不加罪,心裏一定會暗暗不痛快,自己再盼加官晉爵,從此是休想休想了。

    要是皇帝的親信如韋小寶之流再火上加油、挑撥一番,說自己心存怨望,譏刺朝廷誅殺功臣,項頸上這一顆人頭,可實在是難保之極。

     一時之間,心中思如潮湧,自恨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去祭鄭成功,更不該叫師爺做了這篇祭文,以緻給這精靈古怪的小鬼抓住了痛腳。

    他呆呆的站着發呆,不知說甚麼話來分辯才好。

     韋小寶道:「施将軍,皇上親政之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甚麽?」施琅道:「是誅殺奸臣鳌拜。

    」韋小寶道:「是啊。

    鳌拜固然是奸臣,可是他是顧命大臣,當年攻城破敵,於我大清大大的有功。

    皇上曾說:『我殺了鳌拜,隻怕有人說我不體卹功臣,說甚麽鳥、甚麽弓的。

    』那是甚麽話啊?我可說不上來了。

    」施琅道:「是鳥盡弓藏。

    」韋小寶道:「對了,連你也這麽說……」施琅忙道:「不,不,我不是說皇上,說的是一句成語。

    」韋小寶道:「你是說一句成語,來形容皇上殺鳌拜。

    」施琅急道:「不,大人問我是一句甚麼成語,卑職不過回答大人的問話,可萬死不敢…不敢诽謗皇上。

    」韋小寶雙目凝視着他,隻瞧得施琅心慌意亂。

     自古以來,做臣子的若是自以為功大賞薄,皇帝必定甚是痛恨,臣子不必口出怨言,隻要「心存怨怼」西字,就是殺頭的罪名。

    施琅心意彷徨之際,給韋小寶誘得口出「鳥盡弓藏」四字,話一出口,立知不妙,可是已經收不回了,何況除韋小寶外,尚有林興珠、洪朝二人在側,要想抵賴,也是無從賴起。

     韋小寶道:「施将說鳥盡弓藏,這句話是不是诽謗皇上,我是不懂的,朝廷裏有學問的大學士、尚書很多,咱們不妨請他們去評評。

    不過我跟着皇上的日子不少,好像皇上愛聽人說他是鳥生魚湯,卻不愛聽人說他鳥盡弓藏。

    同是兩隻鳥,這中間隻怕大不相同,一隻是好鳥,一隻是惡鳥,是不是啊?」 施琅又驚又怒,心想一不做二不休,你如此誣陷於我,索性将你三人盡數殺了,也免得留下了禍根,言念及此,不由得眼中露出了兇光。

     韋小寶見他突然面目猙獰,心中不禁一寒,強笑道:「施将軍一言既出,死馬難追。

    你眼前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條,立即将我和林洪二位殺了,真再将我衆夫人和兒子都殺了,然後兵發台灣,自立為王。

    隻是你所帶的都是大清官兵,不見得肯跟随你一起造反,台灣的軍民也未必服你。

    」施琅心中正在盤算這件事,聽得他一語點破,兇焰立斂,忙道:「卑職絕無此意,大人不可多疑,加重卑職的罪名。

    但不知大人聽說的第二條路是甚麽,還請大人開恩指點。

    」 韋小寶聽他口氣軟了,登時心中一寬,架起了腳搖上幾搖,說道:「第二條路,那就須得兄弟和林洪二位幫個忙才成。

    剛才施将軍說到皇上之時,确是說了個『鳥』字,恭頌皇上是鳥生魚湯,那好得很啊。

    兄弟日後見到皇上,定說施将軍忠字當頭,念念不忘皇恩浩蕩,閑談之中,常說伍子胥忘恩負義,吳王發兵幫他報了殺父大仇,以後差他不論幹什麽,火裏火裏去,水裏水裏去,如何可以覆出怨言,心懷不滿?當年施将軍若是做了伍子胥,不但保得吳王江山萬萬年,别說西施這樣的美人能保住,連東施、南施、北施、中施,也一古腦兒都搶了來獻給吳王。

    伍子胥念念不忘的隻是自己,施将軍卻念念不忘的是我大清聖明天子。

    好心有好報,皇上谕功行賞,施将軍自然也是公侯萬代了。

    」 這一番話隻把施琅聽得心花怒放,急忙站起來深深一揖,說道:「若得大人在皇上眼前如此美言,卑職永遠不敢忘了大人的恩德。

    」韋小寶起身還禮,微笑道:「這些話說來惠而不費,要是我心情好,自然會奏知皇上的。

    」 施琅心想:「若不讓你去台灣走一遭,你這小子時心情怎麼好得起來?」便道:「台灣初平,人心未定,卑職想奏明皇上,差遣一位位尊望重的大員,前去宣示聖上的德音,安撫百姓。

    這一位大員,自然以韋大人最為适宜。

    卑職立刻拜表,呈請皇上降旨,委派大人前赴台灣宣撫。

    」韋小寶搖頭道:「你拜表上京,待得皇上旨意下來,這麼一來一往,幾個月的時候拖了下來,隻怕閑言閑語,早巳傳入皇上耳中。

    這種事情,是差不得一時三刻的。

    最好施将軍立刻請一位皇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