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三國時期地主階級中頗有才幹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對曹操的評價,曆來有毀有譽。
五十年代末,史學界對曹操評價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讨論。
大多數同志同意為曹操翻案。
近年來,有的同志又對曹操的評價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拟就新近對曹操的評價問題的論讨作一概述。
一、關于曹操鎮壓黃巾起義的問題
劉知漸在《評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重慶師院學報》1983年第1期。
)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指出曹操鎮壓黃巾起義并未“繼承了黃巾的事業”。
黃巾起義的主要目的是要推翻東漢政權。
而曹操則代表着東漢統治階級的利益,全力鎮壓黃巾,緻使黃河南北的黃巾軍主力很大部分都葬送在他的手裡。
他還利用陰謀手段把投降的黃巾餘衆三十餘萬變成維護東漢王朝的地主武裝。
他雙手沾滿了人民的鮮血,是鎮壓人民的劊子手。
他就是以此而登上當時的曆史舞台的。
周桓《再論曹操》(《河北大學學報》1981年第1期)也認為,曹操不僅鎮壓黃巾,而且對黃巾起義的餘波——屯田民起義也不手軟,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向前發展。
高光複在《曹操評價中的兩個問題》(《北方論叢》1984年第6期)一文中則認為,就曹操一生來說,他的主要活動不是打黃巾,而是消滅群雄,統一北方。
他崛起之時,黃巾起義的主流早已撲滅。
他雖接受青州黃巾軍降衆,但不是消滅他們,而是加以改編,使他們為自己的統一事業服務。
以後他讨伐的對象已不是農民軍,而是那些分裂割據勢力。
二、曹操與曹魏屯田制
劉知漸認為,“曹操的屯田是倒退的,因為曹操的屯田和西周封建主的井田制在本質上是一緻的”。
曹操在其《度關山》詩中公開歌頌井田制,司馬朗也曾向他建議恢複井田制。
他屯田的做法,是鎮壓黃巾起義中奪占的“資業”,強迫失敗的起義戰士耕種;同時又借“招募”為名,強征自由民作屯田客。
在當時“客”、“奴”同義。
屯田客實質上就是曹魏政權的官有農奴,毫無人身自由,故客多逃亡。
由上可見。
曹操的屯田是曆史的倒退,不值得贊揚。
高光複則認為,曹操屯田的目的是為了獲取軍糧,兼并群雄,克平天下。
他把失敗的起義農民與土地重新結合起來,解決了漢末以來嚴重存在的流民問題,使荒蕪的土地得到開發,有利于水利事業的興修,對漢末經濟的恢複有重要意義。
他不同意劉知漸對曹魏屯田制的看法。
指出“井田制偏重于勞動力對土地的依附,曹操的屯田偏重于國家對勞動力的控制”,二者不能相混。
而且,屯田制之外還有大量的自耕農經濟,它并不能确定一個朝代生産方式的性質。
韓國磬《曹魏的屯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2年第1期)強調不能忽視當時的曆史條件而完全否定曹魏的屯田制。
曹操實行屯田。
制,其目的固然在于把勞動力束縛在農業生産上,以利于封建統治和封建剝削,但其作用是巨大的(作用同前)。
高敏在《關于曹魏屯田制的幾個問題》(《史學月刊》1981年第1期)中認為,曹魏屯田制雖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不應過高估計。
他指出,在屯田制度下,農民階級除納高額地租外,還得服役甚而納稅。
他們并沒有因為屯田而得到任何好處。
他們被嚴格束縛于土地之上,無人身自由,因而“民不樂,多逃亡”;同時,屯田民還以武裝鬥争的方式,反對曹操的屯田制。
黎虎在《略論曹魏屯田的曆史作用與地位》(《四川師範學院學報》)1985年第1期)一文中也同樣指出,不應該過高評價曹魏屯田的曆史作用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