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他也不會有空前絕後的聲譽,也許該歎的将是他自己了。
諸葛亮是如何選擇劉備,劉備又是怎樣發現了這樣一個天才,曆史資料實在是太少了,我們隻能據現有的東西進行分析歸納,進行主觀的推測,至于是不是符合客觀,那隻得寄希望于今後有新材料的發現和又研究出新的科學的方法了。
我隻求言之有據,推之成理。
劉備三顧茅廬見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也出現在《前出師表》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有的解釋為,劉備去隆中去了三次找諸葛亮,諸葛亮才見劉備。
我覺得這個解釋有些于理不通,二十七歲的諸葛亮為何自矜如此?去三次才見,那時劉備五十多歲,是左将軍豫州牧,無論如何拒見得沒有道理。
我看小說的處理有一定的合理性,兩次孔明沒在,這樣一方面刻意表現了劉備的求賢若渴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沒讓拒見的高傲損壞諸葛亮的形象。
《魏略》講了另一個版本的兩人相見的過程:“劉備屯于樊城。
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
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
坐集既畢,衆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
備性好結眊,時适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
亮乃進曰:「明将軍當復有遠志,但結眊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眊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
」亮遂言曰:「将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
」亮又曰:「将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
」曰:「今皆不及,而将軍之衆不過數千人,以次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衆可也。
」備從其計,故衆遂強。
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這段寫的是諸葛亮見劉備,似讓人不能接受,不如三顧表現那一段思賢若渴之殷切。
但所寫的内容都切實際,劉備編帽子,織席販履是劉備的出身,編個東西自是習慣的事。
劉備當時顧慮的就是人少怎麼抗曹的問題,而再求劉表增兵,已“陰禦之”的劉表不大可能同意,諸葛亮出的主意,隻有長期生活在荊州的人才能想得到,既不讓劉表出人,又能抵禦曹操,兩全其美,這才像是諸葛亮的辦法。
而且兩種書都持這個看法,不能忽略,至少是聊備一說。
我傾向于諸葛亮先見了劉備,雖對其主意有好感隻是這年輕人沒太引起劉備的重視,後經徐庶的介紹,使劉備感到諸葛亮的價值,本人有才,社會關系又很廣泛才令劉備青眼相加。
後劉備當三顧茅廬以備軍計,每次去應該都是談當前的政治荊州的前途,諸葛亮見劉備時既談了社會的一般情況,又出了很好的主意,算是給劉備一個見面禮,使劉備對他有了極好的印象,待為上賓。
在劉備訪賢的過程中,别人的褒揚啟發了劉備,使他主動去與這個年輕人暢論天下事。
《襄陽記》說“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
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有了司馬徽的指點,又有徐庶“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将軍豈願見之乎?”的推薦,幾件事綜合起來,劉備腦子裡形成了一個明确的結論,此人真有本事是個人才,應該找來與己共謀大事。
志不同不相與謀,第一次相見,必是談了大緻表面的觀點,劉備發現諸葛亮這個年輕人許多看法與自己很一緻,從後來的進程看,諸葛亮在治理國家中嚴刑峻法,與劉備的思想完全一緻。
第二次,可能感情又深了一步,談到身世,使劉備驚訝于諸葛亮有那麼廣泛的社會關系,劉備的事業需要大量的人才,自忖:諸葛亮不能不依靠。
有了孔明就猶如拿到一張聯絡圖,荊州的人才不論賢愚高下盡在掌握之中。
我想諸葛亮歸劉備的時間應是在屯新野的時候,因為從那時起,“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
第三次,随着兩人的日益接近,諸葛亮拿出了隆中對策,為劉備策劃了戰略部署,使劉備由困頓轉到順利開展事業的大好時期。
諸葛亮之選擇劉備,是因為機遇,曹操與荊州當時為對立面,雖然荊州的當權用事者如蒯越等勸投降曹操,大多數荊州人士是與曹操對立的,從後來劉備逃往江陵時,“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有十餘萬人之多,可見荊州人與曹操對立的程度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