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好人過譽的典型--孔明 作者:郭亮

首頁
    諸葛亮是一個智慧的化身,忠良的典範,清廉的代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出現過各式各樣的優秀人才,作出了許多傑出的貢獻,但誰也沒有象諸葛亮獲得那末高的聲譽。

    碰到難題要開諸葛亮會解決,強調動腦筋用智慧;要求官員忠心耿耿或評價一個好官,多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孔明的這句話,這句話與其人的高風亮節已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有人評論《三國演義》有三絕,其中一絕為智絕——諸葛亮。

    但小說的描寫過于誇張幾近失真,故魯迅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不是人而是神了,卻适合小市民的口味。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會不滿足這樣虛假的而要求真實的,這是欣賞者也随經濟文化的發展而提高的規律,戲說式的演義曆史,隻不過是滿足低檔層次的需要,那個階段随着文化的普及與文化禁锢時期的消失而遠去。

     諸葛亮的祖籍是山東琅琊陽都人,據《吳書》稱其先姓葛,家住諸城後遷往陽都,陽都原有一家姓葛的,為了區别自稱諸城的葛——諸葛,自此就姓諸葛了。

    這樣看來祖先為葛姓,《風俗通》指出,其先為秦末大澤鄉起義陳勝的部下葛嬰。

    漢文帝時追封葛嬰開國之功,封為諸縣侯,其後因以為氏稱諸葛。

    漢元帝時諸葛豐為司隸校尉,是他們記得的有名氣的前輩,父諸葛珪,“漢末為太山郡丞”早逝,兄弟姐妹随從父諸葛玄生活。

    袁術任諸葛玄為豫章太守,諸葛玄帶諸葛亮與其弟上任,從這可看出大哥諸葛瑾較早就出去找生活去了。

    還沒到任,漢政府就任朱皓為豫章太守,于是諸葛玄轉而去投過去相識的劉表。

    《獻帝春秋》提供了另一個版本“初,豫章太守周術病卒,劉表上諸葛玄為豫章太守,治南昌。

    漢朝聞周術死,遣朱皓代玄。

    皓從揚州太守劉繇求兵擊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

    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殺玄,送首詣繇。

    ”叔叔就在這樣無序的年代死于權力的争奪戰中,由此在荊州諸葛亮是沒有大樹好乘涼,隻能自食其力躬耕隆中。

     他少年沒有父母可以依靠,叔叔又死于非命,坎坷增益其所不能,從小就有獨立的生活能力與獨到的見解。

    他與石廣元、徐庶、孟公威、崔州平交遊,這些人都是當時的俊傑,而諸葛亮又高出他們一截。

    他自比管仲、樂毅,心胸很大,而這幾個朋友也贊同“謂為信然”。

     諸葛亮在荊州并不象我們想的是個農民,隻低頭種地,他還擡頭看路,觀其大略,密切注視周圍的變動:中原戰争的進程,曹操何時南下,孫權是否還要向荊州用兵,中央政府的诏令,各地州郡官員的人事變動等。

    他也有一個非常廣泛的關系網,諸葛亮的嶽父為黃承彥,嶽母蔡氏的妹妹乃劉表的後妻蔡氏,諸葛亮的妻黃氏就是劉表妻的外甥女,諸葛亮在荊州就與最高當局有了很近的關系(《襄陽耆舊傳》載:“漢末諸蔡最盛,蔡諷姊适太尉張溫,長女黃承彥妻,小女劉景升後婦,瑁之姊也。

    ”)劉表的兒子劉琦曾向諸葛亮求計避禍,這樣隐密的事如不是親戚怎能透露,諸葛亮與劉琦的關系為後來劉備占據荊州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諸葛亮與荊州的龐家也有密切關系,德高望重的龐德公,與諸葛亮是忘年交,《襄陽記》“孔明每至其家,獨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

    ”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娶了諸葛亮的二姐,後為魏國的黃門吏部郎。

    他又與龐德公的侄子龐統同為傑出人物,卧龍、鳳雛的評價又是龐德公作出的,諸葛亮與龐家的關系也非尋常;當權者階層的蒯家在荊州權傾朝野,蒯家的蒯祺娶了諸葛亮的大姐,在曹操進軍荊州時,随蒯家一起投奔了曹操,蒯祺任房陵太守,後為孟達所部殺害。

    龐統的弟弟龐林娶的是習家習祯的妹妹,習家被稱之為“宗室富盛,世為鄉豪”,是襄陽有名的士族。

    馬良與諸葛亮關系很密切,馬良尊諸葛亮為兄,除了楊家沒找出有關系的記載外,當時荊州的豪族龐、黃、蔡、蒯、習、馬幾家都與諸葛亮有着比較密切的關系。

     從這些來看,諸葛亮并不僅是在隆中躬耕田野就可以被人識别為人才的,因為他有許多方面的關系,才可以被人宣傳推薦,也才可以被人了解認識,他的才能才會得到發揮。

    他與那麼多優秀人才相處,受到較好教育、啟發,加之他的獨到的思維方式,才可以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得出正确的結論,自己選擇一條适合發展的道路。

    後來諸葛亮得知徐庶、石廣元在魏國的官階不高,“歎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如果他也和幾個朋友一樣北上投曹,或者東去就孫,中國的曆史就不會有千古一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