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生郭奉孝

首頁
    這個人有一雙望穿秋水的眼睛。

     這個人有一道洞穿人心的目光。

     世上自古就有這樣一種特殊的天才,他們的功業,即使不是高入雲霄,改天換地,卻至少是不可理喻的,他們以自己拗轉正常生命成長鍊的成就,使我們的日常生活常識猛不丁受到沉重打擊。

    讀過俄國詩人萊蒙托夫長篇小說《當代英雄》的人,肯定會被詩人畫影圖形、直指心源的驚世筆墨弄得目瞪口呆。

    憑區區二十二歲的經曆,他哪來如此深刻練達的人世見解呢?他對畢巧林多重性格的準确把握,曾使得俄國公認的小說大家契诃夫歎氣不已。

    韓國神童李昌鎬的成就同樣令人不可思議:他的天才最神奇之處在于他在棋盤上完全無意賣弄天才。

    如此純青的爐火,如此寵辱不驚、淵停嶽峙的棋枰風格,究竟是如何與少年心性結合在一起的呢?在他那老僧入定般的鎮定從容之下,我們發現擅長在棋盤上下出最為靈動不羁的着手的中國天才棋士馬曉春,竟常常顯得不知所措。

    我們能理解法國詩人蘭波十九歲前已完成全部的傑作,也能理解吳清源當年以神乎其技的天才把整個日本棋界打趴在地,但萊蒙托夫和李昌鎬,他們的成就卻分明逸出常理,使我們贊歎之餘隻能再忙着感歎:世界的确是詭谲多變的,難道李昌鎬像傳說中的老子那樣生來就長有一頭白發?難道萊蒙托夫未出娘胎已經曆過慘痛的失戀? 回到本篇的主人公,我想知道那位曹操手下最年輕、最詭奇的謀士郭嘉,究竟是如何煉就那一雙驚世的目光,能夠一瞥之下就看出他人的肺腑? 在郭嘉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馬生涯中,他為曹操東征西讨貢獻了相當多的謀略,通過這些謀略我們無法肯定他是否飽讀兵書,他似乎也很少将自己的計謀歸納成一句現成的兵法術語,不像荀彧時而玩一招"二虎競食",時而又一招"驅虎吞狼"。

    我們能肯定的隻是,他所貢獻的計策,每一條都出人意外,每一條都有可能帶來巨大的危險,每一條都取決于敵手的心理狀态是否嚴格遵循他的調度。

    我們且看下面幾個典型的郭嘉式謀略: 曹操大軍正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敵強我弱,形勢堪虞。

    與此同時,曹操又頗為擔心身後那個不安分的枭雄劉備,怕他突然發難,在背後捅上一刀。

    但正面的強敵已不克應付,曹軍又怎能分出兵馬,實施兩面作戰呢?郭嘉說"可以",而且事不宜遲,必須趁劉備目前根基未穩,民心未附之機,急出重拳,把劉備一舉打敗。

    至于袁紹,郭嘉料定他不會有何動作。

    "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這段時間差,正可用來消滅劉備。

    ----這難道不是一個規模更大的"空城計"嗎?使這項大膽計劃得以成立的唯一條件,就是袁紹在該出手時不出手,不然,曹操将遭滅頂之災。

     也是曹操與袁紹相持在官渡之時,又一個不安的消息傳遍曹營:江東豪傑孫策,準備盡起大軍,偷襲曹操位于許都的根據地。

    孫策骁勇的名聲當時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響,這位藝高人膽大的将門虎子完全繼承了其父孫堅的好鬥氣質,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勢,在富饒的江東四面作戰,并一舉奠定了相當雄厚的基業。

    孫策是令人恐怖的,曹營中人人膽寒,就像他的父親當年也是關東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膽怯的一樣。

    曹操的智囊團知道,與袁紹相持中已經明顯處于劣勢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衛許都。

    而一旦許都失守,曹操陣營将立刻分崩瓦解。

    值此人人自危,曹營中不少人已經開始暗中向袁紹獻媚,準備為自己留條後路的時候,體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這樣一個雲開日出的見解:主公根本沒必要抽出兵力去保衛許都,因為孫策來不了。

    根據他對孫策的透徹了解,郭嘉斷言孫策必定會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

    ----與其說這條計謀大膽,不如說它荒誕,難道能将曹操大軍的命運,能将曹操"天下歸心"的雄心寄托在那幾個天知道會是誰的刺客身上嗎?難道能保證這些刺客不僅能夠得手,而且一定會在孫策趕到許都前得手嗎?當年為陳壽《三國志》添注的裴松之先生,讀到上述記載顯然也被弄傻了,他的大腦想必隻能理解所謂"上智",對于郭嘉在這裡體現出的"神智",則無能為力,因此,他斷言孫策後來死于許貢家族的刺客之手,隻是一個巧合而已。

     真是巧合嗎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