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曆史上的周瑜生平 -- 完美的化身

首頁
    皖一帶)基業之時,諸葛亮正在流寓和躬耕吟讀之中。

    此時的瑜、亮自然無法相比,也不好去比。

    瑜、亮的真正相比要從公元207年冬諸葛亮出山之後才能談起。

     赤壁之戰唱主角的是周瑜孔明隻是參與戰事的配角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遇刺後不治身亡,孫權承父兄之業繼為江東之主。

    周瑜由巴丘率兵赴吳奔喪,遂留吳(今江蘇蘇州),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一同執掌軍政大事。

    其時,孫權才19歲,周瑜盡心輔佐,為樹立孫權威望和鞏固六郡作出了很大貢獻,并擊敗了劉表江夏太守黃祖對柴桑(今江西九江)的進攻。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再次讨伐黃祖,周瑜為前部大督(先隊部隊的統帥),率諸将取得了擊刺黃祖的重大勝利。

    征讨黃祖後,周瑜受命鎮守鄱陽(今江西波陽縣,鄱陽湖東側)。

     其年農曆七月,曹操南取荊州,曹、劉、孫三方圍繞荊州歸屬展開全面争奪,随後進行了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在赤壁之戰過程中,諸葛亮方與周瑜各展才能,但唱主角的是周瑜,孔明隻是個配角,所起作用無法跟周瑜相比。

    在促成孫、劉結成聯盟共同抵抗曹操方面,諸葛亮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這隻是屬于赤壁之戰前的外交斡旋,而且就是在外交斡旋上,東吳魯肅所起的作用比孔明要更大一些。

    是魯肅促成了劉備東下聯吳抗曹之後,才有孔明智激孫權聯劉抗曹之事。

    諸葛亮在曹操大軍東下的緊要關頭,赴吳勸說尚在猶豫之中的孫權聯劉抗曹,首次實地展示了他的智慧才能,這是曆史所充分肯定的。

    但此時的諸葛亮畢竟剛出山,年紀又輕,名聲不大,加之當時劉備方面力量薄弱,需要依靠東吳的幫助,孫、劉聯合抗曹的主導方面是東吳,劉備集團處于從屬地位,孔明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而周瑜則不然,從決策到軍事行動都是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

     當時,曹操取得荊州後由江陵沿江東下,水陸并進,聲勢浩大。

    曹操緻信孫權,揚言“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将軍會獵于吳。

    ”這是玩的外交辭令,意思是勸孫權早早歸順。

    孫權得書讓郡臣傳閱,東吳群臣莫不震驚失色,張昭等都主張迎降,獨魯肅悄悄跟孫權說,主張迎降的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該聽從,建議孫權迅即召回周瑜。

    周瑜從鄱陽歸還後,嚴辭駁斥投降派,力主抗曹,并向孫權分析曹軍實際兵力和弊端,促使孫權最後作出了聯劉抗曹的決定。

    這就是說,在促成孫、劉聯合抗曹方面,魯肅、諸葛亮、周瑜都發揮了各自的作用,而促使孫權下決心抗曹起關鍵作用的是周瑜。

    也隻有周瑜出來鮮明表态,才壓得住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

    周瑜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他的政治頭腦非一般人所比。

     在軍事行動方面,周瑜既是吳軍都督,又是聯軍統帥,是赤壁之戰的指揮者,而諸葛亮隻是參與者。

    孫劉聯軍所以能取勝,固然有多種原因,功勞不是哪一個人能獨享的,但作為主帥的周瑜,無疑是赤壁破曹的第一功臣。

    要說第二功臣,應是黃蓋。

    因為詐降、火攻是他提出的,并在周瑜指揮下,由他具體實施的。

    諸葛亮在這次戰役中到底發揮了哪些作用,史無所載。

    諸葛亮本傳隻是記述他與吳軍一起出發,到劉備處後與東吳方面“并力拒曹公”。

    《演義》裡,孔明在赤壁之戰中非常活躍,神計妙算莫出其右,又是用奇謀草船借箭(其實是孫權後來在合肥與曹軍對抗時所為),又是七星壇祭天借東風,連用火攻也有了他的份,好象成了破曹的關鍵人物,隻是所有這些描述僅是文學創造而已。

     周瑜當時肩負統帥重任,治軍嚴整,令劉備也肅然起敬。

    當劉備從樊口往見周瑜,得知周瑜隻率領了三萬人馬時,提出叫魯肅等前來一起商議。

    周瑜說他接受了軍令,不得随意委托人代理,如果你要見魯肅,改日可以去拜訪。

    一番話說得劉備既慚愧又高興,高興者就因為看到周瑜治軍的整肅。

    曹操兵敗後,曾緻信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江表傳》)。

    這是曹操要面子的說法,也反襯出周瑜是赤壁之戰的主要功臣。

     在《演義》通行之前,文人學士們對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表現評價是很高的。

    唐人胡曾《赤壁》詩中說:“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争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

    ”蘇轼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更是盛贊“三國周郎”: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唐宋詩人墨客贊美周瑜,把赤壁破曹主要功勞歸之于周瑜,是合情合理合乎史實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