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曆史上的周瑜生平 -- 完美的化身

首頁
    曆史小說《三國演義》對三國曆史文化的普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三虛七實的描寫也迷惑了不少讀者對曆史真相的了解。

    三國荊州之争中小說對周瑜的描寫,就與史實有很大的出入。

    這是小說在人物刻畫上與曆史真實性大相徑庭最突出的例子。

     《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結果他的計謀被諸葛亮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得吐血身亡,臨到絕命之時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長歎。

    小說對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戰前後一連串的鬥智、鬥法寫得絲絲入扣,極為生動,從人物塑造的角度講是相當成功的,但從曆史的真實性講,則全屬子虛烏有,純粹是小說家的文藝創造。

     曆史上的周瑜,當然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氣周瑜”的任何蛛絲馬迹。

    若從周瑜與孔明在當時所處的曆史背景以及他們倆在赤壁之戰前後的政治地位、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

    才華橫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實際上遠遠蓋過了初出茅蘆的孔明。

     周瑜助孫吳創業江東之時孔明尚在流寓、隐居之中《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載,周瑜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今安徽舒城)人。

    他長得高大健壯,容貌俊秀,一表人才。

    他出生于公元175年,比諸葛亮要年長六歲,他步入政治生涯的時間也比諸葛亮早得多。

    諸葛亮26歲才出山,周瑜20歲剛出頭就踏入戎馬行列了。

     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孫策借故脫離表術歸取江東之時,周瑜即由丹楊(今安徽宣城)其叔父處率兵迎策,幫助孫策渡江東下,擊敗當時的楊州刺史劉繇,為孫策平定江東起了重要作用。

    當時周瑜年方21歲。

    周瑜跟孫策同年,早先孫策父親孫堅起兵讨董卓遷家至舒縣時,周瑜曾空出自家的一所大宅院讓給孫策居住,兩人交情十分深厚。

    所以當孫策歸取江東時周瑜前往相助,孫策對此非常高興,對周瑜說能得到你的幫助,事業一定能成功了。

     孫策擊敗劉繇後已有數萬人馬,認為平定吳郡、會稽郡已不成問題,讓周瑜回去與叔父共同鎮守丹楊,不久袁術派他的堂弟來代替周瑜叔父做丹楊太守,周瑜便和他叔父來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

    壽春是當時盤踞江淮的大軍閥袁術的老巢,袁術看中了周瑜,想要任命周瑜為部将。

    周瑜認為袁術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借故離開壽春,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回到吳郡孫策身邊。

    孫策親自前去迎接,并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官職。

    當時孫策本身也隻是個将軍身份,這個中郎将是孫策私自署置的,其地位次于将軍。

    當時周瑜為24歲。

     年紀輕輕的周瑜,一到東吳便被封為中郎将,吳郡的人都稱呼他為周郎。

    孫策因為周瑜是廬江郡人,在那裡很有威望,于是派他到廬江郡駐守長江下遊的重要渡口牛渚(位于今安徽當塗縣北,又名采石),後又兼任春谷(今安徽繁昌縣西南)縣長。

    不久,孫策想奪取荊州,任命周瑜為中護軍(與中領軍同為重要軍事長官),兼江夏太守(實際上此時的江夏郡為劉表所有,孫策任命周瑜此職意在進讨江夏取荊州)。

    周瑜随孫策取荊州攻克皖縣(今安徽潛山縣),得到漢末大臣橋公(橋玄,官至太尉)兩個女兒。

    橋公二女皆天姿國色,有傾城之貌。

    孫策自己娶了大橋,周瑜娶了小橋。

    接着又攻下尋陽(今湖北黃梅縣西南),并進讨江夏郡,但未能得手。

    在回兵之時向南平定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孫策從豫章郡中分出,治所在今江西吉安西南)兩郡,周瑜留下來鎮守廬陵郡的巴丘(今吉安市北的峽江縣)。

     從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到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刺身亡之前,周瑜在漢末軍閥割據混戰之初即嶄露頭角,成為幫助孫策奠定江東基業的第一功臣。

    孫策其時已據有丹陽、吳、會稽、廬江、豫章、廬陵六郡,其中隻有征取吳郡、會稽郡時周瑜未參與,但也有他的功勞,因為若不是他協助孫策渡江,打敗揚州刺史劉繇,吳郡、會稽就不可能為孫策所得。

     當周瑜名震江東成為孫氏政權開國元勳之時,諸葛亮還遠遠沒有出道。

    孔明14歲那年(公元194年),離家随其叔父去豫章任太守,逢變故又随叔父到荊州投靠劉表。

    17歲時(公元197年)叔父病故,孔明轉到襄陽以西20裡的隆中(當時隆中屬荊州南陽郡)定居,開始過起長達十年的隐居生涯。

    所以當周瑜協助孫策開創江東(長江以南蘇、浙、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