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千古誰識曹孟德

首頁
    無辜,他擁漢但最後又廢漢,他愛才但又害才,他長于戰術但卻短于戰略...... 這個人太矛盾,太令人感到難以琢磨,是什麼原因使他有這麼多的矛盾呢?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人的性格都是有兩方面組成的,一是“天賦”,一是“環境”。

    這兩者一開始往往是“天賦”占主導地位,但随着年齡的增長,閱曆的加深,環境就成了改變一個人的主要因素。

    所以人們在年輕時都是“豪情萬丈”,但随着時間的推移總會說“人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這就是環境對人的影響。

    曹操說到底也隻是一個人,他也不可能擺脫這個規律,相反,我認為這個規律對他的影響比一般人要深。

     從“天賦”層面講,曹操天生就是一個“狡猾”的人。

    他曾裝病騙得父親同情,得以到處玩樂;又有“割發代首”的即興表演;殺糧官穩定軍心的别出心裁。

    這些可不是後天磨練可以學會的,隻能說是曹操的“天賦”。

     這種“善變、狡猾”的性格伴随了曹操一生,這或許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是每個曹操所處的環境對他的影響是最終形成其獨有個性的決定因素。

    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宦官身世造成曹操的自卑心理”,這個觀點是有失偏頗的,畢竟曹操從他文辭和行事來看沒有絲毫“自卑”的成分,最多隻是敏感一點罷了,因為曹操的祖父雖然是宦官,但他父親是養子,而到了曹操這一代這個影響是有的,但已經不足以改變曹操的性格了。

    其實真正改變曹操塑造性格的還是動蕩的社會。

     前文說過曹操早年一心報效國家,奈何“報國無門”,他看到的是“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這對他的刺激是造就他敏感性格的主要原因。

    而在以後,動蕩的亂世又再次塑造着他,比如陳宮的背叛,當時曹操身負“家仇”,曹嵩與曹操父子關系是很不錯的,家人的慘死已經讓曹操痛不欲生了,而陳宮等人在背後卻給了他一刀,這無異于往傷口上撒鹽,曹操面對殘酷的現實不得不展露出他作為政治家殘酷的一面。

    對諸侯之間勾心鬥角耳濡目染也證明要想在“法典俱廢”的動亂時期立足,沒有“鐵腕”是不行的。

    這個道理曹操原本肯定是知道的,但真正的實施卻是環境逼迫他做出的。

     在那個歲月,勝利者對失敗者的懲罰可以不受任何約束的任意實行,曹氏對袁氏如此,對呂布也是如此,曹操的“殘忍”形象或許和他多是勝利者有關系。

    而有時的殘忍則是政治需要,比如殺馬騰。

    而這種必須的“殘忍”反反複複影響着曹操,對他的性格肯定是有影響的。

     另外,曹操又是一個樸素、随意的人,這個性格的形成也是與當時的社會有很大關系的。

    漢朝的宮廷鬥争以及後漢動亂造成很多讀書人不願出仕,他們認為生命得不到保障。

    而曹操早年也受這個思潮的影響,所以他在《讓志縣明令》才一再說自己在遭受“報國無門”的挫折後原本不想再侍官,隻想過田園生活。

    這倒不是他虛僞的話,當時形式他有這樣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而這種樸素、随意的性格的形成也影響了曹操的後半生。

     曹操在無數次風浪和争鬥中幸運的走到了最後,他在很多事情上其實是控制自己的“天賦性格”,向環境妥協,但他并不是“随波逐流”。

    人們都說:有的人是适應環境,有的人是讓環境适應自己。

    其實純粹的這兩種人都不存在,人們其實都生活在一個大的社會中,無論是偉人還是普通人都不可能憑一己之力改變這個大環境,大家都是這個環境中的一員,所以說其實每個人都是在适應環境,隻不過,有的人會順應潮流改造環境,曹操應該算是這類人。

     --------------------------- (注一)《與荀彧悼郭嘉書》: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

    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疑滞,欲以後事屬之。

    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

    且奉孝乃知孤者也。

    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注二)蜀漢和孫吳也分别制定自己的“科”來繼承和取代漢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