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三足鼎立的舞台,這裡曾經走過一批個性張揚的英雄。
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曆史。
三國,究竟是英雄的傳奇,還是智者的比拼?穿透演義迷霧,還原曆史真實。
《易中天品三國之大江東去》即将播出,敬請關注。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曆史,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
正史記錄,野史傳說,小說演義,戲劇編排。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
是非真假衆說紛纭,成敗得失疑鬥叢生。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場,通過近代視角,運用三維結構,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曆史,以曆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
在本集節目中,易中天教授将就幾個大家熟悉的三國人物和三國故事為您梳理三國曆史的多重形象。
畫龍點睛品三國,繼往開來說三分。
易中天:
觀衆朋友們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們講三國。
說起三國,我們就會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戰,而說起赤壁之戰,我們就會想起蘇東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橹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東坡這首詞寫得可真是大氣磅礴,它使我們想到三國時代的英雄氣概、浪漫情懷。
蘇東坡這首詞是他47歲的時候在湖北黃州赤壁所寫,黃州赤壁不是三國周郎赤壁,這一點蘇東坡是知道的,因此他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也就是有人這麼說。
但他還是寫了這首詞,因為當他站在黃州赤壁岸邊,看着那萬裡長江滾滾東流水的時候,他沒法不想到三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就說周瑜吧,周瑜是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的前線總指揮,當時34歲,迎娶江東美女小喬已經十年,并非小喬初嫁了。
但是蘇東坡把小喬初嫁和赤壁之戰聯系在一起,是要着力表現周瑜風流倜傥的儒将風采。
所以下面說“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橹灰飛煙滅”,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綸巾就是青絲做的頭巾,這個打扮在當時是儒雅的表現。
我們知道漢代的服飾,貴族和官員是要戴冠的,高高的冠,寬寬的衣,峨冠博帶,是所謂漢官威儀。
但是到了東漢末年呢,貴族和官員開始時髦穿戴平民的服飾,這就是戴頭巾。
如果是軍事将領,而一身平民的服飾,羽扇綸巾,那就是儒将風采。
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周瑜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赤壁之戰當時的場景,赤壁之戰打響的時候,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部中國。
我們知道曹操是一個亂世英雄,他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難,讨董卓、伐袁術、殺呂布、降張秀、滅袁紹、征劉表,獲得了當時北部中國的統治權,這個時候他決定南下,一舉剿滅盤踞在江東的異己力量,這就是孫權的軍事集團。
這對于曹操來說,是他一統天下、九和諸侯的一個戰略舉措;而對于孫權集團來說,那可謂危急存亡之秋。
當時曹操親提大軍十幾萬人,号稱八十萬沙奔江東而來,列陣于長江的西北岸,地點是現在湖北省的赤壁市附近。
當時曹操的軍隊在長江西北列陣,戰艦連成一片,軍旗在江風中飄拂,虎視眈眈,雄心勃勃。
而江東的君臣談虎色變,魂飛魄散,膽顫心驚,紛紛向孫權提出立即投降曹操。
但是34歲的青年将領周瑜卻不把曹操的幾十萬人馬放在眼裡,他頭上戴着青絲做的頭巾,手上拿着羽毛做的扇子安之若素、指揮若定,談笑風生之間曹操的幾十萬人馬就灰飛煙滅了!不可一世的敵人就立即遁逃了。
*通過以上易中天先生對《赤壁懷古》這首詞的分析,可以看出,作為赤壁之戰的主角周瑜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形象。
而根據小說《三國演義》的描寫,赤壁之戰的主角應當是諸葛亮,周瑜不過是作為襯托諸葛亮智謀形象的配角而已,是一個氣量狹小之人。
那麼,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一個具有怎樣性格的英雄呢?事實上曆史上的周瑜确實是這樣一個英雄的形象,他24歲的時候就被孫策任命為建威中郎将,吳中呼為周郎,就是當時他們這個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叫孫策為孫郎。
“郎”是小夥子的意思,這個時候呼他們為郎有贊美的意思,所以孫郎就是孫帥哥,周郎就是周帥哥,帥哥都是招美女喜歡的,帥哥也都是喜歡美女的。
我們古人有兩句話,自古美女愛英雄,自古嫦娥愛少年,所以美女最喜歡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孫策恰恰就是這樣的少年英雄。
而且,他們也都娶到了江東最美麗的女孩子,那就是喬公的兩個女兒,大喬和小喬。
這個時候的周瑜真可謂官場、戰場、情場場場得意。
想想看吧,一個24歲的年輕人,擔任了一個地方的高級将領,馳騁戰場,建功立業,而且娶得這個地方最美麗的女孩子為妻,作為一個男人還有比這更令人羨慕的嗎?連蘇東坡提起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