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家庭。
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
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父親諸葛珪娶章氏為妻,生有三男兩女。
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諸葛鈞。
在大哥之後,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年輕時重點研究儒家經典,以孝順而聞名。
後來他避亂江東而被孫權重用,并逐步升遷到東吳的最高軍事職務———大将軍。
諸葛亮的弟弟諸葛鈞史書上記載甚少,隻說他一直追随諸葛亮,後來當過蜀國的長水校尉。
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諸葛誕。
他在魏國出任軍政要職,位極人臣。
諸葛家族在這一時期,不僅僅英才輩出,而且他們在三個相互敵對的國家中都執掌權柄。
這在中國曆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而他們中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諸葛亮。
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極其坎坷的。
他很小時,父母親就先後離開了人世。
之後,他們兄妹幾個被叔叔諸葛玄的好友劉表撫養成人。
諸葛亮從小受到了系統的儒學訓練。
當這位青年學子17歲時決定自立,他在離襄陽城外不遠的一個地方隐居起來,半耕半讀。
他居住在襄陽的隆中,讀了許多書。
首先他讀過儒家著作。
比如:《詩》、《書》、《禮記》、《春秋》等。
其次,他還讀過兵家的書,如《左傳》、《戰國策》、《孫子兵法》等。
特别是諸葛亮著名的八陣圖,更是研習前人的軍事著作後演化而來的。
諸葛亮隻是吸取這些學說的營養,卻不盲目迷信這些學說。
他曾經這樣評價諸子百家:“老子長于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于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于馳辭,不可以結盟誓。
”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荊州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有襄陽著名的學術領袖、大師級的人物龐德公、大學者司馬徽和黃承彥。
其中特别是黃承彥很欣賞諸葛亮的人品和學識。
有一天他突然對諸葛亮說,我有一位醜女兒,頭發黃、臉上黑,不過她的才幹倒是與你相配。
諸葛亮聽後居然同意了這門婚事。
可能她确實不算漂亮,但是諸葛亮擇妻看重的是她的才幹,而不是她的外貌。
這正是諸葛亮的人品與衆不同的地方。
所以人們評價諸葛亮說他性情“高逸超群”。
據傳說,他們夫婦婚後的生活很幸福。
諸葛亮随劉備出山後,一直南征北戰,黃月英在家裡辛勤操持家務,撫養孩子成長。
傳說這位女士還絕頂聰明,她發明了一個會磨面的木頭機械人,後來,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在黃月英的幫助下發明的。
盡管黃月英既聰明又賢惠,但她畢竟長得有點難看。
古往今來,總有不少人替諸葛亮感到遺憾。
不過,在黃月英的家鄉湖北襄樊,當地人為這位才女修建的廟宇裡,她可一點也不難看,當地還有關于她的動人故事。
盡管荊州境内卧虎藏龍,但荊州牧劉表卻從來沒有看出諸葛亮是個人才。
可能在他的眼裡,諸葛亮隻是好友諸葛玄那個可憐的侄兒。
即使他聽說龐德公這樣的德高望重者都稱諸葛亮為“卧龍”,他也不會相信。
畢竟,那需要眼光。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劉表是“外寬内忌,好謀無決。
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
這就是為什麼荊州境内人才濟濟,而劉表卻無所建樹的重要原因。
古往今來,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政治優勢。
在實力上,他統一了北方,兵多将廣、錢糧充足。
在個人能力上,他堪稱雄才大略,當時的政治家無人與他相比。
特别是在對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賢若渴,三次頒布“求賢令”,廣納天下賢才。
曆史上的曹操是一個有着雙重面孔的人,性格很複雜。
起初,他有匡扶漢室的志向與抱負,後來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終做到了這一點。
曹操在看到民衆因戰亂而流離失所時,他會傷心落淚,并出台政策招撫流民,恢複生産、安定社會。
但是他也會因為父親之死而遷怒他人,大肆屠殺幾十萬無辜百姓。
對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連襪子也來不及穿就跑出去歡迎人才來訪,也會因一些小事而翻臉無情,殺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
諸葛亮是絕對不會喜歡曹操的。
這與他的政治理念有密切關系。
史書上曆來把曹操與王莽并稱,可見其人品的低下。
對這種人,諸葛亮隻想除之而後快,而絕對不可能為曹操效力。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孫權呢?史書上記載,赤壁大戰前,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
當時東吳的大臣張昭想留下諸葛亮,被他婉言謝絕。
後來有人問起其中的原因。
諸葛亮說:“孫權當然是人中豪傑,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會對我很好,但不會對我言聽計從。
所以我不能留下。
”這是諸葛亮已經投靠劉備以後的事。
退一萬步說,即使孫權能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他也不會背叛劉備而依附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