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論陳宮

首頁
    在《三國志通俗演義》那色彩缤紛的人物譜中,陳宮是一個來去匆匆的角色。

    從卷一《曹孟德謀殺董卓》則開始,到卷四《白門曹操斬呂布》則為止,他出場的次數并不算多,就像一顆流星,在深沉的蒼穹中倏然劃過,又遽爾隕落。

    然而,他留給讀者的印象卻相當鮮明而深刻。

    羅貫中是怎樣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在他身上寄托着怎樣的創作意圖和美學意義?讓我們來探尋一番吧。

     一 在《三國志通俗演義》所描寫的那個英雄輩出,謀臣如雲,猛将如雨的藝術舞台上,陳宮憑什麼在億萬讀者心目中占有一席地位?讀罷《演義》有關他的全部描寫,人們印象最深的主要有這樣三點: 其一,他深明大義。

    這首先表現于有名的“捉放曹”故事。

     曹操謀刺董卓不成,倉皇逃歸故鄉。

    董卓聞之大怒,馬上懸出重賞:“拿住者千金賞,封萬戶侯。

    ”就在這個時候,曹操被中牟縣的把關者抓住了。

    身為縣令的陳宮,一眼就認出了曹操。

    但他知道曹操原為董卓所看重,其謀刺董卓必有蹊跷,便悄悄把曹操引到後院盤問。

    當曹操慷慨激昂地宣稱謀刺董卓是“欲與國家除害”,回家鄉則要“發矯诏于四海,使天下諸侯共興兵誅董卓”時,他不禁肅然起敬,馬上“親釋其縛,扶之上座,酌酒再拜曰:‘公乃天下忠義之士也!’”于是,他毅然放棄了向董卓邀功請賞的機會,抛棄了縣令職務,連夜與曹操一起出走。

    此時的陳宮,無疑是決心追随曹操“為國家除害”的。

     然而,僅僅過了三天,陳宮對曹操的看法就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那是在他與曹操投宿呂伯奢家之後。

    開始,曹操由于疑心病重,殺死了呂伯奢全家八口,陳宮還隻是歎息:“孟德心多,誤殺好人!”後來,在他們逃離途中,曹操為了斬草除根,又有意殺死了呂伯奢本人,陳宮便嚴厲指責曹操:“知而故殺,大不義也!”而曹操竟悍然宣稱:“甯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赤裸裸的極端利己主義的宣言,令人不寒而栗,自然也使陳宮從報國安民的憧憬中清醒了許多。

    此時,曹操在陳宮心目中一度留下的“忠義之士”的印象已經煙消雲散,擺在面前的乃是一副猙獰的面孔,陳宮馬上判定他乃是“狼心狗行之徒”!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陳宮恨不得一劍殺死曹操,但又轉念一想:“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不若棄之。

    ”于是,他扔下曹操,徑自走了(卷一,《曹操起兵伐董卓》則)。

    從此,陳宮與曹操一刀兩斷,并在道義上毫不含糊地站到了曹操的對立面上。

     這個情節,一波三折,不但使曹操的奸雄面目第一次得到大暴露,而且使陳宮一開始就表現出關心國家,善惡分明的正直品格。

     其二,他頗有智謀。

    自從投奔呂布以後,他成了呂布的主要謀士,為呂布出過不少好主意。

    例如,當呂布與曹操在濮陽城外首次交鋒,打敗曹軍之後,他及時提醒呂布:“西寨是個緊要去處,倘或曹操襲之,奈何?”呂布不以為然地說:“今日輸了一陣,如何敢來?”他馬上強調:“曹操是極能用兵之人,須防他攻其不備。

    ”果然,當天夜裡曹操就親自領軍來“攻其不備”了。

    幸虧呂布聽了陳宮的話,及時援救西寨,才又一次打敗了曹軍(卷三,《呂溫侯濮陽大戰》則)。

    不過,更精彩的還是“火燒濮陽”。

    這一次,他建議呂布讓城中富戶田氏寫詐降書,僞稱半夜獻城,誘使曹操親自率兵入城。

    結果,曹軍遇到的是“四門烈火降天而起”,被燒得七零八落,四散奔逃;曹操本人“髭須發盡都燒毀”,差一點當了俘虜,真是狼狽不堪(卷三,《陶恭祖三讓徐州》則)!後來,張松當面譏刺曹操時,把“濮陽敵呂布之時”與“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将,割髯棄袍于潼關”相提并論,視為曹操一生的幾大恥辱之一,可見陳宮此計給人們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象。

     可惜的是,呂布是一個有勇無謀而又剛愎自用的家夥,信妻妾之言甚于聽将士之計,多次拒絕接受陳宮的正确意見。

    你看: ——曹操從徐州回兵兖州,陳宮建議在泰山路險處設伏,邀擊曹軍,呂布卻拒絕道:“吾屯濮陽,别有良謀,汝豈知之!”(卷三,《呂溫侯濮陽大戰》則) ——曹兵剛到濮陽,陳宮主張趁其遠來疲憊,立足未穩,急速擊之,呂布卻自恃勇力,偏要“待他下住寨栅,吾自擒之”。

    (同上) ——曹操奪回兖州,再攻濮陽。

    陳宮認為:“不可出戰,待衆将聚會後方可。

    ”呂布卻吹噓:“吾之英雄,誰敢近也!”硬要出戰,結果被曹操六員大将殺敗,丢了濮陽(卷三,《曹操定陶破呂布》則)。

     ——呂布困守下邳,陳宮建議他引軍出屯于城外,與城内守軍形成掎角之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