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讀者迅速認同了龐德作為第一流勇将的地位。
所以雖然水淹七軍,關羽還是擒殺了龐德,但“天要亡我,非戰之罪也”,龐德可以安息了。
李典或許更象個儒将,從他被趙雲十餘合殺敗,可見武藝并不是太高強的,他的優點在于冷靜和謹慎。
文聘的才能可堪與張遼,曹仁相比,隻是作者同樣描寫不多,隻有史書上告訴我們,原來空城計是文聘唱的,而不是諸葛亮。
孫堅、孫策:孫堅号稱為“猛虎”,可惜英年早逝。
讀者也沒太覺得他武力超群,隻是在他剛出場,奮力攀上黃巾軍的城牆,斬殺黃巾将領中,才算驚鴻一瞥。
不過告訴沒有看過史書的讀者們,其實華雄是孫堅殺的。
江東小霸王。
好威風的名字!孫策的壯舉也真正是名副其實。
神亭酣鬥太史慈,挾死于糜,喝死樊能。
包括年幼時箭射陳生,小霸王打得江東諸侯聞風喪膽,打得曹操刮目相看,打下了日後鼎足三分的東吳基業。
太史慈、甘甯:這兩個是東吳虎将的傑出代表。
太史慈和孫策的惡鬥,是整部三國裡為數不多的最經典的雙人對戰之一。
而太史慈在北海救孔融時展現的本領足以與關、張、趙相媲美。
如果說到三國裡排名前三的神箭手,太史慈一定名列其中。
他一箭将敵将之手反釘在護梁之上,吓得嚴白虎面如土色:“彼軍有如此人,安能敵乎!”猨臂善射,使太史慈更不屑将打過小霸王的拳頭再施加于他人之身。
看甘甯的身世介紹,就覺得很有氣勢。
但聞銅鈴聲響,人皆避之。
在赤壁之戰中,甘甯于彈指一揮間連斬兩員曹将,吓得曹操策馬而回。
感覺甘甯就有點像蜀漢陣營裡的趙雲。
濡須口正是甘甯的長坂坡。
一百騎兵無一損傷的劫了曹操數萬人的大營,驚得曹操夜不敢寐。
孫權贊歎:“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
”可惜這江東二虎與蜀漢的五虎上将一直沒有交鋒的機會。
但看史書上,關羽對甘甯還是頗為忌憚的。
甘甯死後,民間百姓将其奉為吳王神,看來除了關羽,張飛,趙雲等少數幾個蜀漢名将外,也就隻有甘甯能得到死後封神的殊榮了。
周泰、淩統、董襲:周泰是個敢死将軍,身上沒一塊好肉。
可是他的勇猛在濡須之戰中得到了最大的體現,幾進幾出敵陣,拼死救護孫權,看的曹操都非常訝歎。
他也是東吳僅有的幾個虎将之一。
淩統是個英勇小将,在逍遙津若無他的舍死相戰,孫權恐怕很難逃脫。
能夠和張遼激鬥五十回合,足以說明淩統的實力了。
大家也許奇怪,為什麼像董襲這樣不著名的武将也會被我名列其上呢?其實在史書上,董襲也是個著名的虎将,在進攻黃祖的戰鬥裡,是他身先士卒,與淩統并力向前,立下首功。
此後,其勇名也算威震天下,隻是演義中沒有提及,可惜了他的一身好本領。
程普、黃蓋、韓當:他們是東吳的三世老臣,地位高,功勞高,也許是他們在江東碰到的對手太弱了,所以他們顯得所向披靡,但憑心而論,和那些第一流的猛将相比,恐怕還是有差距的。
鄧艾、鄧忠、文鴦:鄧艾和鄧忠父子倆的武藝與姜維相伯仲,是後期少有的勇将,盡管鄧艾的韬略遠比他的武勇要著名。
至于文鴦,可以說是後期唯一可以與前期虎将比拟的人物。
單騎鐵鞭,盡退雄兵,作者直接把他比作了長坂坡的趙雲。
不過,他出場的篇幅不多,所以也就沒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實,談論武将的勇武也就是一時興之所至,隻要你最喜歡誰,誰就是你心裡最高強的武神。
羅貫中先生也很聰明,往往兩個勇将之間的交鋒進行個四、五十合就戛然而止,不分勝負。
或許他也不想破壞勇将們在讀者心裡的地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