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既黑且厚的孫權 作者:郭亮

首頁
    辛棄疾有一阙很出名的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其中那句“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天下流傳,其實他還有一阙登京口北固亭詠懷的詞,又唱出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很多人也都相當熟悉。

    辛棄疾是借景抒情,詞裡隐含着難酬報國之心的悲憤,但他兩次給孫仲謀義務做廣告,推崇此人,必是仰慕非常。

    他掉書袋引的是曹孟德之贊語,可見這孫權真個十分了得!如果你熟讀《三國》,也一定贊佩這個孫權,小小年紀周旋于權勢張天、名氣蓋世的軍閥之中,那麼的靈活自如,手腕那叫高,一會兒跟劉備好,去打曹操,一會兒又跟曹操套近乎,把劉備打得落花流水,現兒今誰敢說他能做到這地步? 我們評價古人,不能相信象通俗小說那類市井通俗文化的形容,描繪,藝人們是為了迎合小市民的口味,為了精彩而不要真實,而且為了好壞的反差分明,往往把複雜的事簡單化,好就一切都好,壞就壞透了,而人類社會許多方面都是複雜的,怎麼簡單得了?好壞一刀切也不符合事物的本來面目。

    我們評價古人也不能用今天的标準,來生硬的指點古人,那樣的話誰也不合今人的要求。

    我們應該用古人的标尺來量古人,然後我們再來校驗他那把尺子的誤差,人類的文明是連續的有繼承的,基本的要求古今中外有其一緻性。

    局限性不是古人有意犯的錯誤,而是那個時代條件環境制約的結果。

     分裂割據的地方勢力以當時的标準來看,曹操是大漢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他代表着中央政府,令行禁止,言出法随,雖有篡位之心而無叛逆之實,于時還是有大批的擁護者,你不能否定他的存在;劉備呢?大漢皇叔的身份,又公開打出批判曹操“侵擅國權,恣心極亂”的旗幟,還有皇帝衣帶诏這樣的“紅頭文件”很硬的證據,使劉備的活動更具合法性,也有相當群衆的支持,在法理上,有着充足的存在根據;孫權一非掌權大臣,代皇帝說話,不具合法身份,二又不是反曹操的代表,他原來一直尊曹操把持下的政府,他也從來沒有批判過曹操,那他占據着江東那麼塊地盤,算什麼呢?以封建社會的标準看,他隻能算割據勢力,孫權獨立東南,有立足于世的物質條件,而無法理上的存在理由。

    劉備對抗曹操,按曹操的說法,是對抗中央政府,是賊,而劉備振振有詞,他反曹賊挾持迫害天子,也反曹操把持下的僞政府,但他不反漢皇帝,而且認為曹操挾持皇帝,屬犯上,他的行動是以宗室之親,準備發兵北上勤王以清君側,是正義之師,于法于理他占地自成格局都順理成章。

    而孫權從接孫策的班時起,就先承認曹操把持下的中央政府,事從江東的廬江太守李術不服孫權的領導引起,“(孫)權大怒,乃以狀白曹公”曹操因北方脫不開,就默許了孫權的行動,孫權在取得合法的手續後,進攻廬江“遂屠其城,枭術首,徙其部曲三萬餘人。

    ”(引自《江表傳》)而曹操也因此“表權為讨虜将軍,領會稽太守,屯吳”。

    以此來看,你既承認曹操的中央政府,曹操也推薦你為将軍,那你就要服從曹操所代表的中央政府,才說得通,可孫權卻在需要曹操的時候,才與這個中央政府聯系,接受封号,而決不接受這個政府的管理,當曹操要求統一政令,大軍壓境,以他的強大壓力來壓服他,“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将軍會獵于吳。

    ”他才起而反對曹操,說“孤與老賊,勢不兩立”,隻有一點是不變的,他絕對保持他的獨立性。

    這樣的實體是什麼?隻能是割據分裂勢力。

     而後來為了拿到荊州,他又投順曹操(那個他過去他稱之為老賊的人),反過來打他的盟友,絕無政治上對立因素的劉備,按文革時的語言,他們是同一個陣營的,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可卻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同室操戈,輕取荊州殺了關羽;為了對付劉備報仇,他還向曹丕稱臣,接受封号,而後在曹丕真的要求實現管理臣子的步步緊逼情況下,他反過來又與蜀結盟,再對抗曹魏。

    翻手為雲複手雨,沒有原則,沒有正義,隻有利益,就是在現代,這樣一個集團也不會為人們所接受。

    他有點像馮玉祥手下的石友三、孫殿英、韓複榘。

     政治上的無賴說孫權是割據勢力還不足以定性,比如袁紹也是獨占一方的軍閥,但他是以齊桓晉文的事業為榜樣,打擊不臣,共扶漢室為己任,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并公開反對曹操的挾天子以令不臣的陰謀。

    孫權沒那麼做,他是在保持實力地盤的前提下,可以左可以右,信誓旦旦的宣言也可以突然改變,就象民國時期的軍閥,也象後來的無賴軍閥韓複榘、吳化文,是一個政治上的無賴。

    階級社會的政治家有許多是無賴型的,也可能你說他沒政治原則立場,太下流,可他認為那是一種變通,為了解決問題而作的讓步,取大棄小原則,是圍棋上的一種技巧,在政治領域也無例外,變通就是這個原則的具體運用結果。

    權變是所有剝削階級政治家必備的一種素質,當我們看到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