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7月至222年8月進行的吳蜀夷陵戰役,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
有關此次戰役的許多情況,已經有很多的論著。
在這次戰役中,劉備的“七百裡連營”遭到軍史界的一緻批評,認為這是劉備在本次戰役中犯的一個重大錯誤——連營七百裡,分散兵力。
劉備真的是犯了基本軍事常識性錯誤而連營七百裡嗎?
要解答此問題,首先應了解當時蜀軍的實際部署情況。
形勢——222年2月,劉備軍推進至夷陵、夷道一線,被陸遜大軍阻擊,無法前進,陸遜軍又堅壁不出。
由于蜀軍已經進入吳境600多裡,沿途一些險要關口需要派兵把守,同時掩護後方的運輸線,所以分兵守衛是在所難免的,也是符合基本軍事規律的。
劉備在近700裡的整個狹長作戰地區共有多少營壘呢?
《三國志吳主傳》比較準确地記載為:“蜀軍分居險地,前後五十餘營,”
《三國志陸遜傳》記載為:“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
《資治通鑒卷六十九》記載為:“漢人自巫峽建平連營至夷陵界,立數十屯,”
由此可見,劉備的兵營總數為50餘個。
在前線夷陵地區有多少呢?——40餘營:
《三國志陸遜傳》記載為:“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
”
《資治通鑒卷六十九》記載為:“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
”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劉備在前線有40餘營,在後面的600多裡運輸線上有10個左右的營壘。
而且,根據後來雙方交戰的記載來看,蜀軍大部分的統兵大将均在夷陵地區,這說明一個問題:即劉備并沒有犯分散兵力的錯誤,其主力均集中在夷陵的作戰一線(至少80%以上),700裡的運輸線上大約有10個兵營(每隔60~70裡左右設兵營守備險要關口),每營估計五百到一千人守備(由于沒有大将,故兵力不多,平均每營700人,合計約7000人)。
而根據本人另一文《夷陵之戰實際兵力》中的估計,蜀軍投入作戰的兵力共計6.7萬人,這些在700裡沿線的軍營中的防守兵力僅占10%左右。
這個說劉備不知兵法的人是誰呢?隻有一人——魏文帝曹丕。
《三國志文帝紀》中說:“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栅連營七百餘裡,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裡營可以拒敵者呼!”所有對劉備這個問題的批評都起源于這句話。
以曹丕的軍事水平,還想評價劉備,這明顯是在美化曹丕。
我雖然不認為劉備的軍事才能有多高,但是應當實事求是的評價曆史。
劉備雖然沒有過人的軍事才能,可他的軍事行動基本是符合正常的作戰規則的。
如果不是兵力太弱或者對手乃軍事天才,劉備的水平是完全夠用的。
實際上,就劉備自己的觀點,在蜀軍裡面講作戰還沒有人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