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孫、劉博弈荊州

首頁
    一、槍手決鬥,共同抗曹 在讨論荊州問題前,我們先看一個博弈遊戲: 假設三個槍手相約決鬥,誰能生存下來誰就是最終的赢家。

    甲十發八中命中率80%,乙十發六中命中率60%,丙十發四中命中率40%。

    你認為誰生存下來的幾率最大呢?如果你認為是甲,那麼答案一定會讓你大吃一驚,因為生還幾率最大的是丙,那個槍法最差的家夥。

     在決鬥中甲肯定會把槍口對準乙,先解決最有威脅的一個。

    乙出于同樣的考慮,當然會先解決甲。

    而丙同樣也會把子彈射向最有威脅的甲。

    所以第一輪下來不會有子彈射向丙,他生存下來的概率為100%,甲的生存概率是40%*60%=24%,乙生存的概率是100%-80%=20%。

    很有可能在第一輪結束後丙就獲得了勝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多人博弈中産生的結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一方獲勝并不僅僅取決于它的實力,更取決于因為實力對比所造成的複雜關系。

     看完槍手決鬥的例子後,我們回到三國時代。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後南下,從此也就拉開了孫、曹、劉三方在荊州博弈的序幕。

    荊州劉琮不戰而降,劉備在逃亡中被曹操擊敗退守江夏。

     曹操為了阻止劉備與孫權結盟便派人給孫權送了一封信“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

    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将軍會獵於吳。

    ”(《江表傳》) 這是曹操犯的一個錯誤,他本不應該在給孫權的書信中對其恐吓。

    這封信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威脅雖然吓倒了當時孫權身邊的謀士,卻将孫權推向了劉備這一方。

    劉備方面也深知光憑自己一定對付不了曹操,在劉備等人到達夏口後立即派出諸葛亮出使江東。

    最終,在周瑜、魯肅、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一個槍手決鬥的模型形成了。

    三方實力對比,曹操最強,孫權次之,劉備最弱。

    他們分别扮演的槍手甲、乙、丙的角色。

    孫、劉聯盟無疑是成功的,他們在赤壁之戰中大勝曹操“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

    公燒其馀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

    備、瑜等複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吳主傳》) 但槍手決鬥畢竟是個博弈模型,赤壁之戰的勝利并不能保證曹操勢力瓦解。

    由于曹操這一威脅長期存在,孫權和劉備就有長期合作的必要。

    基于這一點孫、劉兩家繼續聯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槍手博弈中,甲是乙的頭号敵人,因此甲一定會首先攻擊乙。

    而對于乙來講,甲同樣是他的頭号敵人,他不可能首先去對付丙。

    乙與丙有一個共同的目标甲,在表面上雙方達成了一種同盟的關系。

    但這種同盟是及不穩固的,由于甲一定會攻擊乙,所以乙是這個同盟的忠實執行者,而丙沒有來自甲和乙兩方面的壓力,隻要有利可圖他便随時可能出賣乙來換取自己對甲的先手之利。

     所以赤壁之戰後孫權對鞏固聯盟不遺餘力,不但“進妹固好”(《先主傳》)而且将南郡出讓給劉備,增加其實力。

     曹操在重整旗鼓後首先攻打的是孫權這個槍手乙: “十八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乃引軍還。

    ”(《武帝紀》) 在曹操攻打孫權的時候劉備忙于擴充自己的勢力,不但沒有對孫權施以援手,反而以此為理由趁機向劉璋宣戰。

    站在同盟的立場,劉備這麼做就是沒有履行義務。

    讓孫權獨自對抗曹操也就意味着把孫權送上危險的境地。

    這是由于處境不同而導緻決策的差異,孫權是曹操的頭号敵人,因此曹操一定會攻打他,劉備則趁此機會發展壯大。

     當劉備入主益州并在漢中擊敗曹操後,形勢發生了變化。

    在三國實力對比中劉備取代了孫權扮演起槍手乙的角色,孫權變成了槍手丙。

    由于槍手乙和槍手丙的角色發生了互換,雙方的決策也發生了變化。

    想要積極消滅曹操的就不再是孫權而是劉備,此時,孫權則扮演起原來劉備這個随時可以為利益出賣盟友的角色。

    這種變化很微妙,也為孫、劉聯盟最終破裂埋下了伏筆。

     二、帕累托效率與孫劉聯盟的破裂 首先我們要引入兩個是以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概念:帕累托優勢與帕累托效率。

     什麼是帕累托優勢?什麼又是帕累托效率呢? 打個簡單的比方:假設有A、B兩人,兩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