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實力對比再度發生變化,但這種變化是不明顯的。
劉備在入川的戰役中諸葛亮等人帶領荊州守軍入川支援“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
”(《先主傳》)
而劉備集中益州的兵力可以在漢中打敗曹操
“先主斂衆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
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
”
所以劉備集團丢失荊州所受的損失雖然嚴重,但還不至完全喪失與曹操一較高下的能力。
此時劉備面臨兩種決策,攻擊曹操還是攻擊孫權。
荊州是劉備集團騰飛的起點,劉備集團諸多骨幹人物又都來自荊州。
在劉備的整體戰略中,荊州是很重要的一環“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諸葛亮傳》)
荊州的丢失不但意味着劉備集團在經濟上大受損失,而且隆中對裡提出的鉗形攻勢也化為泡影。
而攻打荊州意味着進一步削弱孫、劉兩家的實力,使得曹操有機可乘。
劉備陷入了一個兩難的抉擇。
這也是我們經常碰到的一種狀況,行動者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我們将這樣的博弈稱為騎虎難下。
有一個拍賣,其規則是:輪流出價,誰出得最高,誰就将得到該物品,但是出價少的人不僅得不到該物品,并且要按他所叫的價付給拍賣方。
假定有兩人競價争奪價值100元的物品,隻要雙方開始叫價,在這個博弈中雙方就進入了騎虎難下的狀态。
因為,每個人都這樣想,如果我退出,我将失去我出的錢,若不退出,我将有可能得到這價值100元的物品,但是,随着出價的增加,他的損失也可能越大。
每個人面臨着兩難:是繼續叫價還是退出?
也許你會說這個拍賣的規則不合理,在實際中這樣的拍賣不會出現。
當然這隻是一個模型,但我們經常會看到此類型的博弈案例。
這個博弈有一個納付均衡:第一個出價人叫出100元的競标價,另外一個人不出價,出價100元的參與人得到該物品。
無論孫權、劉備在荊州問題上都面臨這一問題,如果讓對方占有荊州,則本方在荊州的投入均變成損失,這一點雙方都不肯接受,于是彜陵之戰成為了最終解決問題的手段。
“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馀營,遜随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
劉備奔走,僅以身免。
(《吳主傳》)
彜陵之戰失敗使劉備元氣大傷,徹底淪為槍手丙的角色。
曹魏的戰略也因此調整為主攻孫權“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吳主傳》)
在與曹丕交戰的同時孫權在不願再與劉備發生摩擦,于是首先派出使者向劉備示好,劉備在需要休養生息的前提下與孫權初步達成和解,“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玮報命。
”(《先主傳》)
孫、劉圍繞荊州的博弈至此告一段落。
五、尋找最佳策略
也許沒有什麼比丢失荊州更讓蜀漢的擁護者們感到惋惜的了。
因為在丢荊州之前,蜀漢的實力是其曆史上最強的,但這種實力的增強有一部分是關羽錯誤決策所緻。
既然關羽北伐荊州的決策是錯誤的,那什麼又是劉備方的最佳策略呢?
答案很簡單,采取最優策略。
即:在荊州采取守勢,避開在荊州改變策略而導緻有可能的損失,全力争奪關中,這是因為在關中曹操與劉備的博弈是一個零和遊戲,非此即彼,遠比荊州局勢的簡單。
孫權北進受阻,取得荊州是擴充實力的唯一出路。
但是這一舉動卻使曹操從中漁利,此後孫、劉兩家再也沒有能力打敗曹魏了,對于劉備這也當然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但孫權槍手丙的角色并不要求他非要殺死槍手甲,槍手丙首先考慮的是自保。
畢竟無論槍手甲、乙誰能生還,都要和丙一較高下,此時槍手丙在決鬥中失敗的幾率仍是最高的。
對于孫權來講,保持一個三國鼎立的局勢反而是他的最優策略。
三國博弈是一個最簡單的多人博弈模型。
作為博弈的任何一方,他們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自己及對方的決策,還有第三方決策的影響。
博弈者隻有通觀全局才能在這場遊戲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三國時期始終缺乏一個能掌握全局的戰略家,這大概是三國鼎立的最終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