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七問諸葛亮

首頁
    襲蜀營,試探動靜。

    魏延慌忙進帳向諸葛亮禀報,當他猛地推開諸葛亮的營帳大門之時,一股風也随之而進,“噗”地一聲,最後一盞燈滅了。

     諸葛亮見狀長歎:“唉!争得過閻王,争不過魏延呀。

    ” 這兩個傳說,大同小異,本是無稽之談,但千百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由此亦可見諸葛亮在民間的影響。

     又據說,司馬懿也會觀天象。

    諸葛亮去世的那一夜,司馬懿見星落五丈原,便懷疑諸葛亮已死。

    次日,附近的百姓紛紛來告:“諸葛亮已經去世,蜀軍正在退卻。

    ”司馬懿大喜,急令大軍追擊蜀軍,不料楊儀、姜維等回師迎戰,軍中打出一杆大旗,上書“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

    司馬懿大驚,見旗下數十員戰将擁出一輛四輪小車,車上端坐一人,羽扇綸巾,鶴氅皂縧,分明就是諸葛亮。

    司馬頓時魂飛魄散,狼狽而逃,一直跑了五十裡,驚魂甫定,尚用手摸着自己的腦袋問:“我有頭否?”其部将安慰道:“都督休怕,蜀兵去遠了。

    ” 等司馬懿回過神來,蜀軍已經安然退回漢中。

     原來,坐在小車上的是諸葛亮的屍體,因隔得遠,司馬懿難以看清,以為諸葛亮還活着,以至虛驚一場。

     一說坐在車上的并非諸葛亮的屍身,而是諸葛亮事先讓人照其坐像雕刻好的一個木人。

     總之,司馬懿被諸葛亮吓跑了。

    當地百姓流傳下一句俗語,道是:“死諸葛走生仲達。

    ” 據《晉漢春秋》載,司馬懿聞知民間盛傳“死諸葛走生仲達”之事,自我解嘲道:“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 有個詩人還特意寫詩詠此事雲:“長星半夜落天樞,奔走還疑亮未殂。

    關外至今人冷笑,頭顱猶問有和無。

    ” 不過,筆者讀着這些傳說和記載,總覺得可疑。

    司馬懿膽子再小,也不至于一見諸葛亮就吓得落荒而逃。

    民間的說書人出為了顯示諸葛亮之智,便極力貶低司馬懿之能,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諸葛亮與一個如此低能的人交手,卻無尺寸之功,那麼,諸葛亮又能高明到哪裡去呢? 應該說,《資治通鑒》(主要引自《三國志》)的記載還算比較客觀:“是月,亮卒于軍中。

    長史楊儀整軍而出。

    百姓奔告司馬懿,懿追之,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将向懿者,懿斂軍退,不敢逼。

    于是儀結陣而去,入谷然後發喪。

    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懿聞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

    ’懿案行亮之營壘處所,歎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還。

    ” 劉備與諸葛亮:真的是如魚得水嗎? 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軍中,實踐了他許下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諸葛亮享年五十四,可以分為兩個二十七年。

    前二十七年,他主要是博覽群書、修身養性、隐居茅廬、靜觀時變。

    他本是琅邪郡陽都(今山東沂縣南縣)人,鑒于北方戰亂不休,乃舉家來到劉表治下的荊州隐居。

     由于荊州牧劉表對群雄逐鹿采取觀望态度,隻令軍隊守境安民,盡量不參予軍閥混戰,所以,當時的荊州還算是一塊沒有戰禍的“世外桃源”。

    諸葛亮來到這裡,很可能就像他說的那樣欲“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盡管他已經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盡管他自己也頗為自信,曾自比管仲、樂毅,但他隐居期間,好像并沒有急于用世的意思。

     所以,劉備頭兩回去見他,他都避而不見,直到第三次,他才與劉備見面。

     如果說諸葛亮是個醉心于功名富貴的人,恐怕不等劉備前來拜訪,他早就到曹操或孫權那裡毛遂自薦了。

    曹操曾數次發布“求賢令”,聲稱“唯才是舉”,以諸葛亮之才,如果他肯出山,何愁沒有大顯身手的機會? 當時的劉備,依曹操、依袁紹、依劉表……四處寄人蓠下。

    他雖然征戰二十餘年,但屢戰屢敗,到頭來依舊兵微将寡,也沒有自己的地盤,正處于走無路之境。

    因徐庶走馬舉薦諸葛亮,劉備這才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今後如何發展。

    諸葛亮終為劉備的誠心所感動,慨然為之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向劉備指出了奪取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進而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的戰略舉措,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策”。

     諸葛亮的談話要點篇幅不長,茲錄于下: “自董卓以來,豪傑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将軍,将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劉備聞此言茅塞頓開,擊節叫好,從此與諸葛亮“情好日密”。

    兩人感情好得連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張飛都有此吃醋,劉備向兩人解釋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 的确,自從劉備有了諸葛亮,便迅速改變了四處寄人籬下的窘境。

     諸葛亮先是為劉備出使東吳,鞭辟入裡地為孫權分析戰略形勢以及抗曹與降曹的利害得失,說服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

    之後孫劉聯手,取得赤壁之戰的大捷,初步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

     以後形勢的發展絲毫不爽地沿着諸葛亮未出茅廬時定下的程序進行:劉備占領荊州,西收巴蜀,東連孫吳,北拒曹操,三國鼎立之局遂告形成。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政治、軍事前景頓時豁然開朗。

    對劉備來說,真的是“如魚得水”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