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第三次叛亂司馬氏誅殺曹爽之後,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漸有篡逆之意,這自然引起了親魏派的不滿,而接近東吳的淮南地區,士馬強盛,邊境多務,也就成了反叛的多發地帶,在短短幾年内,這裡便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叛,其中由諸葛誕發起的最後一次尤為激烈。
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人,是諸葛亮的族弟,原任荥陽令、吏部郎、禦史中丞、尚書等職,與夏侯玄、鄧飏相善,在京師頗有點名氣,被稱為四聰八達中的八達之一。
同時也獲得了脩浮華,合虛譽的不良評價。
魏明帝對誕等亦甚厭惡,将誕等免官禁锢。
明帝死後曹爽秉政,誕複為禦史中丞尚書,出為揚州刺史,加昭武将軍。
平毌丘儉、文欽之亂後,進封高平侯,轉征東大将軍、儀同三司、都督揚州。
諸葛誕素與夏侯玄親善,玄既被殺,王淩、毌丘儉等又相繼夷滅,心不自安,便開始帑藏振施,收買人心。
又厚養親附及揚州輕俠數千人為死士。
甘露元年(256年)八月,吳文欽(三叛之二的發起者)及骠騎呂據、車騎劉纂、鎮南朱異(朱桓子)、前将軍唐咨(三叛之一的發起者)軍自江都(今江蘇揚州)來向徐堨。
司馬昭估計諸葛誕所督兵馬足可抵禦,但誕仍求調十萬軍隊幫助守衛壽春(今安徽壽縣),還要在淮水旁邊築城以備吳,實際是想加強自己的實力。
九月,吳國孫峻卒,孫綝上台後,發生滕胤、呂據擁兵反對孫琳的事件,吳軍退還。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司馬昭得到賈充的密報之後,即征誕回朝任司空。
諸葛誕得诏書,覺得事情不妙,便舉兵反叛。
誕首先攻殺揚州刺史樂琳,然後斂淮南北屯田口十餘萬官兵,及揚州新附上衆四五萬人,聚谷足一年食,為堅守壽春之計。
同時遣将軍朱成至吳稱臣上疏,又遣子靓、長史吳綱諸牙門子弟為質。
六月,吳将文欽、唐咨、全端、全怿等步騎三萬前來救援。
司馬昭也奉帝及郭太後到項(今河南項城縣東北)。
然後司馬昭督諸軍二十六萬,詐稱五十萬進屯丘頭(今河南沈丘東南),以鎮南将軍王基行鎮東将軍,都督揚、豫諸軍事,與安東将軍陳骞(陳矯小子)等圍壽春。
王基初至,尚未将城完全圍住,文欽、全怿等軍已從東北因山乘險突入城中。
不久,吳将朱異亦率三萬人進屯安豐(今安徽霍丘西南),與進入城内的吳軍相呼應。
王基等四面合圍,表裡再重,塹壘甚峻。
文欽等屢次出城攻圍,均被擊退。
昭又使奮武将軍石苞督兗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質,挑選銳卒為機動部隊,以防吳人再行增援。
朱異與州泰戰于陽淵(在今安徽壽縣與霍丘之間),異敗退,泰追擊殺吳兵二千人。
秋,七~八月,吳大将軍孫琳出兵屯于镬裡(今安徽巢縣西北),又使異假節,為大都督,率丁奉、黎斐等将兵五萬人(一說萬餘,取《誕傳》中“大衆”而舍之)前來解救壽春之圍,異留辎重于都陸,輕兵屯黎漿(今安徽壽縣南)。
遣将軍任度、張震等領精兵六千人,於屯西六裡鋪設浮橋夜渡,築偃月壘。
被魏石苞、州泰擊破,異軍卻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