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随談諸葛亮——莫以成敗論英雄

首頁
    的涼,平,荊州和吳國的荊州(含江州)是三等州,另外還有魏國的揚州,吳國的廣,交州可以說是四等州。

     魏國是一等州有6個,二等州4個三等州3個13州吳國二等州1個三等州1個四等州2個。

    4州蜀國二等州1個1州從經濟發展水平,當時的中國是魏國的經濟水平遠遠高于吳蜀。

    甚至吳的荊揚經濟水平又高于蜀國的益州。

     我們現在拿到今天做個對比,結果我們把魏國比做今天的中國。

    那麼,相對比較恰當的吳國就是今天的印尼,大海可以看成長江,蜀國就是今天的越南。

     如果,今天我們的世界隻有中國,印尼,越南三國,沒有其他外來力量幫助。

    越南可以統一中國,印尼,越南三國嗎?印尼可以統一中國,印尼,越南三國嗎?就是印尼,越南聯合進攻中國可以統一中國,印尼,越南三國嗎?我想所有的人的回答應該是否定的。

     我想沒有人會懷疑中國将統一中國,印尼,越南三國隻要願意,溫和的可能說用個幾年時間就可以了,激進的甚至會說一個月就可以了。

     當然,有人說:西晉不是亡于五胡啦嗎?北宋不是亡于金了,南宋不是亡于蒙古了,明不是亡與滿清了。

     其實,消滅西晉不是五胡、消滅北宋不是金,消滅南宋不是蒙古,消滅明不是滿清。

     西晉、北宋,南宋,明是亡在他們自己手上,是統治階級的腐敗堕落,是皇帝昏庸無能,殘害忠良,自毀長城。

    與五胡、金、蒙古、滿清隻是外部的力量,沒有他們也有其他力量來推翻這些昏庸王朝。

     但是,當年的魏國曹操、司馬懿和吳國的孫權、、陸遜與諸葛亮也就是瑜亮之别,三國可以說都是君主英明,戰将如雲,請問換成你如何統一。

     以諸葛亮之才,他不是不知道他根本沒有統一的希望,我前文已說過荊州已失,沒有東西策應,不可能光複漢室。

    ,但是,他為什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其實說白了,這叫以功代守,我在前面分析過,魏國力量十倍于蜀國,如果蜀國專門防守,必須處處設立防線,如果魏國分兵兩路,每路力量都可以超過蜀國全國力量,蜀國必然集中全國力量對付先到的那一路。

    那麼,另外一路必然趁虛而入,蜀國必亡也。

    後來,蜀亡也确實如此,鐘會兵進劍閣,蜀國姜維集中全國兵力抵抗,鄧艾從陰平道趁虛而入滅蜀國。

     但是,如果采取主動進攻,魏國被迫采取處處設防,那麼他必須有大量的甚至是主要的部隊成為了防守部隊,而且,還有強大的機動部隊。

    結果是蜀國隻有10萬軍隊确處處進攻,魏國雖然有50萬軍隊确被諸葛亮牽着鼻子走,今天打安定,明天出漢中,魏軍疲于奔命。

    當然說起容易,做起太難了。

    其實,後來姜維也想以功代守,結果證明他做不到,所以後來隻好防守了。

    姜維的能力不是不如他的對手,而是蜀國的力量确實太弱了。

    諸葛亮可以做到是因為他的能力遠遠高于他的對手,他以自己個人的能力彌補了蜀國與魏國的差距。

    人人都說諸葛做事情過于小心,其實,他不能不小心,因為一次失敗,就有滅頂之災。

     魏延曾經獻出斜谷之計,從戰術上講是可行的,為什麼諸葛亮沒有采納。

    現在我們假定魏延出斜谷之計成功,蜀軍到達了關中平原,那麼是什麼形勢啊,後面還有秦嶺上的魏國防守部隊和回援的主力機動部隊,西面是來援的西涼鐵騎,東面是從洛陽來的魏國精銳中央軍。

    在三面夾擊下,可能隻有大敗,回去山口又被秦嶺上的魏國防守部隊堵住,不全軍覆沒到是怪事,就是僥幸逃脫,魏國也知道了蜀國以功代守之策。

    必然放開祁山,把防守部隊變成了機動部隊,以這幾支強大的機動部隊分别住于關中平原幾個重城市,讓你來攻,蜀軍隻要到達了關中平原,就可以四面圍攻。

    如果蜀軍不攻,這幾支強大的機動部隊可以主動出擊,蜀軍将疲于奔命,不的不分兵把守。

    那麼就離亡國不遠了。

     其實,諸葛先生内心是很苦悶的,很無奈的,傳統的道德觀念,劉備對他的知遇知恩,使他明知不可為,偏向虎山行。

    其實他在前後出師表中寫的明白,鞠躬盡瘁,死而後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