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随談諸葛亮——莫以成敗論英雄

首頁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諸侯割據,大浪淘沙,直到三國鼎立更是英雄輩出,将星如雨,曹操、劉備、孫權、周瑜、司馬懿、陸遜均是不世之才,但是在,最傑出的還是諸葛亮。

     現在我們的社會已經到了一個懷疑一切、推翻一切的年代,标新立異可以顯的自己比别人高明,于是,諸葛亮的能力、品質和功績都開始被質疑了。

     遙想當年劉備桃園三結義,袁紹,曹操,劉表等莫不是擁有一至數州,以三人之力,一縣之地,确想大展宏遠之志,一統河山,确實是不能為而為之,但是劉備竟然得到了徐州。

    可是徐州是四戰之地,強敵環繞,首尾難顧,難成霸業,失之是必然,但劉備之才也被諸侯認可,才有青梅煮酒論英雄。

    然而劉備雖然屢戰屢敗,其志不移,但是其戰略目标如何實現,确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到了徐庶走馬薦孔明,劉備三顧茅廬。

    有了隆中對的美談,諸葛亮高瞻遠矚在中國曆史上首次用系統工程的方式提出了奪取全國政權的戰略,既先奪取荊州,再圖益州,東和東吳(不可圖之),南撫中南。

    待時機成熟再兵分兩路北伐中原,一統華夏的戰略主張,僅此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故劉備有了如魚得水之說,然後,劉備、諸葛亮一直是按照這個戰略目标進行的。

    而且還很順利,一直到了關羽失荊州,才使北伐中原的基地之一不複存在了。

     到了曹操在官渡打破袁紹,統一北方,帥中原之軍,橫掃華夏如卷席,荊州劉綜不戰而降,劉備,諸葛亮以新野一縣之力,節節抗擊曹軍,因為有十幾萬難民連帶,行軍緩慢,終于在長闆大敗,可是,諸葛亮臨危授命過江東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赤壁一戰終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随後,劉備入西川,隆中對的戰略計劃就好象很快可以實現了。

     但是,風雲突變,關羽失荊州,隆中對的戰略計劃失去了東路的基地,就根本不可能實現了,這也是劉備執着的要報仇伐東吳的原因,我們知道諸葛亮對于劉備伐吳表示過反對意見,但是,我想當時劉備肯定問諸葛亮沒有了荊州,北伐中原、一統華夏還可以實現嗎?我想諸葛亮回答肯定是沒有東西策應,不可能光複漢室。

    劉備是個不屈不唠的人,光複漢室是他堅定不移的目标,所以明知道不應該伐吳,仍然伐之。

    好多人對諸葛亮為什麼沒有一起去伐吳不明白,其實很簡單,荊州已經丢了,剩下的益州就不能有任何的閃失,所以必須要可靠的人守衛。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到了琥亭之敗、白帝托孤,諸葛亮全面擔當起了蜀的政治,經濟,軍事重擔,當時的形勢是蜀國連續遭遇荊州、琥亭之敗。

    多年來建立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魏又落井下石十面伐蜀。

    可是說蜀亡當為天意也。

     可是,諸葛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化解了各路敵人。

    然後又南下中南,七擒七縱,功心為上,創造了我國曆史上戰争的典範,以後中南成為了穩定的後方。

     對諸葛亮有成見的人,最大的證據就是認為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甚至認為如果換成自己将如何如何統一中國。

    其實是不了解曆史,隻是受三國遊戲和三國演義誤導過深的原因。

     比如,在三國遊戲和三國演義将領個人的能力、尤其是蜀國将領個人的能力被拔高了很多。

    其實在真正的戰争中,将領身先士卒,主要是鼓舞士氣,對于消滅敵人沒有當時作用,對于單打獨鬥其實根本就是遊戲和演義藝術創造,在真正的戰鬥中根本沒有多少作用。

     又比如在遊戲和各個城市的發展基礎是沒有多少差距的,三國的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發展到最大規模,都可以提供同樣的兵員。

     另外,在三國遊戲和三國演義,蜀國的将領可以說都提到了,甚至沒有的都被加上了,但是,魏國的将領很多根本沒有被提到。

     那麼,真正的情況是什麼啊?其實,當時的蜀國隻是中國各州(相當與今天的省)中的一個州,當時的中國經濟的中心在華北和關中地區,在當時魏國的:司,予,兖,青,冀,雍州,是中國經濟最強的一等州。

    魏國的幽,并,秦,徐州,與吳國的揚州,蜀國的益州是二等州,魏國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