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被忽視的三國人物―――法正

首頁
    提起三國人物,可能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孫權、周瑜、司馬懿等這些婦孺皆知,廣為傳誦的人物。

    但在這裡我要介紹的卻是一個被大家所忽視的,但又在曆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人物――法正。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風郿人也,是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卓越政治家和軍事家。

    漢末群雄紛起之際,誰能對局勢作出正确的判斷,誰就能踏上希望和成功之路,成為時代的主人。

    法正離棄昏庸的劉璋而投歸思賢若渴的劉備,成為蜀漢的開國功臣,正是得益于他的遠見卓識。

     不甘寂寞圖功名 建安初年,天下饑荒,法正與同鄉孟達入蜀避難,投靠劉璋。

    當時法正沒有什麼名氣,在蜀中又沒有裙帶關系,因此一直得不到重用,過了很長時間,才做了個新都縣令,後來又回成都擔任代理軍議校尉之類的小官,而且屢遭同事的排斥打擊,因此法正一直郁郁不得志。

    當時隻有益州别駕張松與法正友善,張松是蜀中才識俱長的人物,又身居别駕這樣的高位,竟能與這麼一個名聲官位都很不起眼的人交好,說明張松還是很善于識别人才的。

    兩人都是懷抱利器而不甘于寂寞的人物,“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歎息”。

    生逢亂世而負大才,無奈所托非人,這對于英雄來說,無疑是最悲哀的事情了。

    馬伏波說的好:“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臣亦擇君也。

    ” 當時的形勢是:赤壁之戰後,荊、吳之勢漸強,三國并立已初現端倪。

    而益州僻處西陲,與世隔絕,深峽東臨,秦嶺北峙,具有支持割據的天然經濟條件和優越的地理位置。

    但益州牧劉璋懦弱無能,無法成為一支獨據一方,與中國其他勢力相抗衡的政治力量。

    其時孫、曹兩家都對益州垂涎三尺,虎視眈眈,可以預料,益州不為孫所吞,即被曹所并。

    如果這時有一支精明強勁的力量,搶在孫、曹之前取劉璋而代之,那麼孫、曹之間便可存在一個第三者,三國鼎立的局面就将在事實上形成。

     法正認識到了這種客觀形勢,他不願做劉璋這個沒落政權的殉葬品。

    他希望施展才華,改變自己的命運,獲取顯爵厚祿,且揚名于後世。

    于是便開始了他的奮鬥曆程。

     迎劉備入蜀 機會終于來臨,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進駐荊州,劉璋派張松面見曹操,為曹操所怠慢,還,勸劉璋絕操,結好于劉備。

    曹操欲攻張魯,劉璋心存唇亡齒寒之懼,張松又乘機慫恿劉璋派法正迎劉備入蜀讨張魯。

    對于劉璋此舉,當時就有一些明智之士看出了其危害:璋遣法正迎劉備,劉巴谏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内也。

    "既入,巴複谏曰:"若使備讨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

    "璋不聽。

    “璋主簿黃權陳其利害”,“從事廣漢王累自倒縣於州門以谏”,巴郡太守嚴顔諷刺其是“獨坐窮山,放虎自衛”,但劉璋“一無所納”。

    法正起初不願意前往,但見到劉備後,遂被其雄才大略所折服,乃借出使為名,正式投奔劉備。

     “鳳翺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法正得遇明主,遂竭誠盡智,積極替劉備出謀劃策。

    他首先建議:“以明将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于内;然後資益州之殷富,憑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劉備欣然采納。

     迎劉備入川,的确是一個很有眼光很有見識也很大膽很冒險的行動。

    當時劉備雖然借孫權之力,新破曹操,名聲大振,且劉備素有英雄之名。

    但其僅占有荊南四郡和剛從孫權借來的江北之地,力量仍然很弱;再加上蜀中地理複雜,山川險峻,易守難攻,即使有張松做内應,也很難說勝算有多大。

    而法正毅然選擇迎劉備入川,這是相當有膽識的,也是法正把自己的個人活動和聰明才智烙在這段曆史行程上的第一道印記。

     迫降劉璋 接下來就是劉備入川,北拒張魯,後又假意欲回荊州。

    張松不明原由,寫信勸阻,被其兄張肅發現并告密,遭來殺身之禍,壯志未酬身先死,着實可悲可歎。

    劉備與劉璋的矛盾也因此公開化了,劉備乃依龐統之計,召斬楊懷高沛,奪白水軍,攻打涪城。

    涪城破,遂進圍雒城,成都告急。

    劉璋的部屬鄭度是一位有識之士,他認為劉備“懸軍襲我,兵不滿萬,士衆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辎重”,建議“盡驅巴西、梓潼民納涪水以西,其倉廪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

    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将自走,走而擊之,則必擒耳”。

    劉備“聞而惡之”,法正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