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認為劉璋“終不能用,無可憂者”。
孫子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法正對劉璋的性格可謂了如指掌,果不其然,劉璋對其部下說:“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
”不僅沒有采納鄭度的正确建議,反而将其罷免。
嗚呼,冤哉!不辨賢愚的劉璋,政治上如此無能,其結局隻能是失敗和垮台。
這件事也從側面襯托出法正的慮事之明和知人之深,可見法正棄璋投備,乃是何等的正确和識時務。
為了促使劉璋早日投降,法正緻函劉璋。
這封信實質上是一則内容嚴峻而遣詞委婉的勸降書。
信中全面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指出占有益州三分之二土地的劉備,糧食供應充足,得到方方面面吏民的擁護,且有孫權派兵作為後援,而劉璋方面則屢吃敗仗,士無鬥志,“堅城皆下,諸軍并破”,且供給匮乏,民不堪命。
官僚們則是沒有遠見,各謀私利的阿谀奉承之徒。
非常明顯,劉璋已經到了山窮水盡、衆叛親離的地步,堅持頑抗絕不會有好下場,隻有開城歸順才是“保尊門”無恙的唯一出路。
這封軟硬兼施的信,恫吓與規勸并舉,詐惑與欺負欺哄齊下,在外部軍事壓力的配合下,劉璋隻好乖乖出降了。
厚靖安人心
劉備軍圍成都,劉璋蜀郡太守許靖打算逾城投降,因被發覺而沒有成功。
劉璋投降後,劉備以許靖叛主不忠而瞧不起他,不予任用。
法正因而進谏:“天下有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
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
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許靖是擁有“虛譽”的知名人士,薄待他,有損新政權的形象。
若對他加以禮遇,既可獲得禮賢下士的好名聲,又可招攬人心,有利于新政權的鞏固。
劉備立即采納了法正的意見。
有一篇文章,題目就是“花瓶許靖”,花瓶這個比喻真的是非常形象,既然是花瓶,為什麼不擺起來呢?所謂:“太平崇仁義,亂世尚權謀”,鬥争策略的靈活性,不是一般迂腐書生所能理解的。
建策取漢中
公元215年,曹操乘劉備初定益州,無暇北顧之機,一舉滅掉張魯,占領漢中,并以征西将軍夏侯淵領軍駐守。
曹操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以漢中為基地,伺機西進,奪取巴、蜀。
法正目光敏銳,深知曹氏這次軍事勝利對劉備造成嚴重的威脅,于是獻策:“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憂逼故耳。
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将帥,舉衆往讨,則必可克。
克之之日,廣農積谷,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機不可失也。
”劉備采納其計。
218年,劉備派張飛、吳蘭等為先遣部隊進至武都(治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與曹洪軍相持。
張飛分兵,揚言要出擊曹洪軍的後路,被曹休識破,結果前軍吳蘭等部被曹洪軍集中兵力擊破,雷銅、任夔戰死,吳蘭逃到少數民族部落後被殺,張飛被迫撤出武都地區。
于是,劉備親率大軍北征,與夏侯淵、張郃軍相持在陽平關一帶,劉備屢攻不下,損失也不小。
7月,劉備派将軍陳式攻擊馬鳴閣道,企圖切斷陽平北面道路,從側後方威脅陽平關。
結果遭到徐晃軍的截擊,損失慘重。
這時,劉備的奪取漢中的計劃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主力仰攻陽平不下,側翼迂回的兩路部隊均遭到失敗,曹軍已經威脅到其主力的側翼安全了,而且兵力也損失很大,隻好緊急命諸葛亮征調成都的留守部隊增援漢中前線。
219年1月,為争取主動,法正勸劉備放棄進攻陽平,渡過漢水,向定軍山一帶機動,以此調動夏侯淵軍離開堅固陣地,在運動中尋找戰機。
夏侯淵果然中計,與張郃率軍渡過漢水,試圖奪回定軍山要地。
劉備采用聲東擊西戰術,先猛攻張郃軍防守的東面,夏侯淵惟恐張郃兵少抵擋不住,就分兵一半增援。
接着劉備火燒夏侯淵防守的西面外圍鹿角,趁夏侯淵出營救火,疲于奔命之機,突然令黃忠從山上發起沖擊,一舉斬殺夏侯淵,益州刺史趙颙也同時陣亡。
張郃守不住定軍山大營,隻好收攏散兵退過漢水紮營,夏侯淵的司馬郭淮等臨時推舉張郃統一指揮剩餘的部隊。
劉備軍準備渡過漢水繼續攻擊張郃軍,張郃欲沿河阻擊。
這時郭淮建議:沿河阻擊是示弱的表現,應把部隊向後撤,讓劉備軍渡河,待其半渡而擊之。
張郃采納了這個建議。
法正識破敵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