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郭嘉傳

首頁
    謀士們便有了用武之地。

    經過實地勘察,荀攸、郭嘉又生一計:水攻。

    也就是挖泗水、沂水,淹灌下邳城,以水代兵。

    曹操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得此妙計,自然大喜。

    立即令士卒弓;沂、泗河水,滾浪沖向下邳城。

    固若金湯的下邳城,卻經不住水浪的沖擊,頓時被泡在幾尺深的大水中。

    城中軍民見無生路,遂無心守城,紛紛逃散——各自逃命去了。

     呂布的大将候成、宋憲、魏續等人為了尋求生路,便發動兵變,綁了陳官等投降曹操。

    呂布率殘卒退守下都城的白門樓,最後仍未手就擒。

    曹操在白門樓上召集文武官員,懲辦目布。

    呂布這時還嫌把他綁得太緊,曹操笑着說:“縛虎不得不緊啊!”呂布又表示願降,向他救饒。

    曹操深惡目布之反常無常,立斬之。

    又揮淚殺了恩人陳官,以禮收葬。

    至此,曹操便控制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地區。

     最後,掃除黃河以南割據勢力。

    建安元年(196),原董卓部将張繡随同叔父張濟,由關中流竄到南陽一帶。

    張濟死後,張繡率部投靠劉表。

    南陽靠近許昌,對曹操好像芒刺在背。

    建安二年春,曹操先拿張繡開刀。

    張繡戰敗,舉兵投降。

    不久又反悔,夜間偷襲曹營,曹軍毫無防備,損兵折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均戰死。

    由是曹操隻好退兵。

     次年,曹操再次率軍讨張繡,張繡求救手劉表。

    五月,曹軍腹背受敵,不得不退兵。

    199年,張繡在謀士賈诩的勸說下,率士卒到許都向曹操投降,被封為揚武将軍。

     此前,建安二年,袁術在壽春稱帝,這是公開反漢。

    曹操既然“奉天子以令不臣”,攻打袁術就師出有名了。

    九月,曹操讨伐袁術,迫使其向淮南逃走,不多時袁術病死。

     曹軍猛攻呂布時,河内的張揚曾出兵野王(今河南沁陽),幫助呂布。

    但不久,張揚被部将楊醜所殺。

    接着,唯固又殺了楊醜,投靠了袁紹。

    建安四年(199)四月,曹操派大将曹仁奪取射犬(今河南沁陽東北),殺了眭固,控制了河内郡。

     二年餘,曹操各個擊敗了袁術、張繡,消滅了呂布、眭固,改善了戰略态勢,逐步由弱轉強,為全力對付袁紹創造了有利條件。

    郭嘉其間追随曹操,屢出妙計,充分發揮了他高級參謀的輔佐作用。

     三、勝論袁曹 文章來源:[url=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367117]郭嘉之十勝十敗說[/url] 袁紹是曹操在北方最大的威脅。

    官渡之戰前,曹操一心想伐袁紹,但又擔心自己的力量不足,心理上非常矛盾。

    因此,就想聽聽他手下謀士們的主張。

     早先,曹操曾對荀彧說:“袁紹不義,我想出兵讨伐,但實力又恐不敵,怎麼是好?”荀彧以謀略家的眼光,從度勝、謀勝、武勝、德勝四個方面,論述了曹勝袁敗的必然性。

    一席話,使曹操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下定了戰勝袁紹的決心。

     後來,曹操又以同樣的問題征詢郭嘉的意見。

    郭嘉作了更為深入的分析,他說:“劉邦與項羽之間,力量相差甚大,明公你是知道的。

    然而劉邦的智謀卻勝過項羽,所以項羽終為劉邦所敗。

    ”他勸曹操借鑒劉邦用智,以弱勝強的曆史教訓,樹立以智取勝的信心。

     接着,郭嘉分析了袁曹雙方實力的對比情況,認為“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能為也。

    ” 也就是說,袁紹有10個方面不如曹操,所以袁紹的兵力雖強,終究要失敗的。

    對袁紹而言,就是十敗,對曹操來說,便是十勝。

    這十敗十勝是: 其一為“道勝”。

    “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

    ”這就是說曹操安定社會的措施,順應自然規律;袁紹則擾亂天下,民不聊生,這就首先在“道”上取得了勝利。

    這是從總體上着眼,對曹、袁優劣的評價和估量。

    郭嘉以人性為第一要義,列為十勝之首,可以看出當時一些士人對人的天性的重視。

    在中國,天道自然的思想源于道家。

    到了東漢,作為王充的哲學命題,已指出自然界的運動,它的發生發展,是自然而然的,沒有外在的支配力。

    人的天性,是自然的天性,理應順乎自然。

    人本身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由的自然存在物,各有其秉賦、能力、情欲等等,人的本質是自然的。

    自由的。

    所以,不應該用“繁禮”強加約束。

    性格束縛住了,天性的自然發展受到抑制,人的本質力量發揮不正常,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大都擺脫不了這種禁煙。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儒家獨尊局面受到沖擊。

    在此情勢下,順應人的本性,反對繁文缛節,為一些士人所重,以期施展才能,曹操和郭嘉便屬于此類知識分子。

    所謂“體任自然”,就是按自然規律辦事,充分發揮人的内在秉賦,不要被人為的禮儀所束縛。

     其二為“義勝”。

    “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

    ”袁紹師出無名,曹操可以奉漢獻帝之名以令天下,名正而言順,這就在“義”上勝過了袁紹。

    東漢末年,皇權衰敗,王綱不振,漢獻帝不過是軍閥手中的招牌和旗号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皇帝畢竟是封建政權的最高象征,是名義上的天下最高統治者。

    自春秋戰國以來。

    意欲稱霸天下的權臣枭雄,都懂得打着天子的旗号,對擴充勢力的重要意義。

    建安元年(196),曹操奉迎漢獻帝立都許昌。

    從此,曹操常以朝廷天子的名義發号施令,堂而皇之,名正言順地征讨異己,取得政治主動權。

    後來,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讨論天下形勢時,也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争鋒。

    ”可見,漢獻帝這塊招牌,在政治道義上還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其三為“治勝”。

    “漢末政失于寬,紹以寬濟競,故不攝。

    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

    ”東漢自桓、靈以來,治國的弊端是政令太松,為政過寬,縱容豪強大族兼并土地。

    袁紹本人出身高門士族,其高祖袁安官至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

    ”他在自己的轄區内,非但沒有糾正漢末弊政,反而對豪強大族更加放縱,任令他們淩壓百姓。

    豪強們為所欲為,廣營田地,下民貧弱,卻要代出租賦,以至賣妻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