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郭嘉傳

首頁
    鬻子,也不足應命。

    如袁紹謀士審配的宗族強大,竟招納亡命,窩藏罪犯。

    因此,其統治區内階級矛盾激化。

    正如曹操後來說的那樣:一欲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耶!” 相反,曹操卻糾之以猛,着重打擊抑制家強勢力,“重豪強兼并之法”。

    所以,袁紹以寬濟寬,曹操以猛糾寬,高下之别,昭然可見,這就是郭嘉所說的治勝。

     其四為“度勝”。

    “紹外寬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内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

    ”曆史上的袁紹确是個不善用人的軍事集團首領,也是個不識賢愚、剛愎自用的代表。

    他表面上寬宏大量,實際上卻心胸狹窄,氣度太小,任人多疑,猜忌心強,而月.所重用的多為親戚子弟。

    而曹操則通達賢明,有才必重用,這就在器度上勝過了袁紹。

     其五為“謀勝”。

    “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辄行,應變無窮。

    ”袁紹遇事多謀不能斷,常常錯失良機;而曹操處理大事非常果斷,善于随機應變,這就在謀略和決策方面超過了袁紹。

     其六為“德勝”。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惟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

    ”袁紹依仗出身大族,沽名釣譽,跟從他的都有一些隻務虛名而沒有實際本領的人。

    而曹操以仁義和誠心待人,自己嚴謹儉樸,賞賜有功的人卻慷慨大方,所以天下有才能而講求實效的人都願輔佐曹操,這就在德上勝過了袁紹。

     其七為“仁勝”。

    “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于顔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

    公于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于大事,與思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

    ”曹操很重視發展生産,恢複經濟,安定社會,惠在下民。

    而袁紹放縱豪強,貪暴無比,民不堪命,卻好在些許小事上假仁假義。

    曹操的大施實惠于民,與袁紹的婦人之仁相比,大得民心。

     其八為“明勝”。

    “紹大臣争權,讒言惑亂;公禦下以道,浸潤不行。

    ”袁紹出身官宦世家,聽慣了阿谀奉承的話,偏愛身邊谄媚之徒,言聽計從,而不喜歡直言進谏之人,不願采納他們的意見。

    袁紹本人又浮躁而無大度,必然導緻手下智者窩裡互鬥,大臣争權奪利,智謀反成了自身的瓦解劑。

    袁紹又聽信讒言,為讒言所蒙蔽,結果正直的智者反遭陷害,卑鄙小人卻橫行無忌。

    曹操用人有方,讒言不行,内部團結,這就在“明”上超過了袁紹。

     其九為“文勝”。

    “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

    ”袁紹不辯是非,而曹操善于以禮和法治國,是是而非非,此即又勝。

     其十為“武勝”。

    “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衆,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

    ”袁紹不懂軍機,卻非常喜歡虛張聲勢;而曹操善于以少克衆,用兵如神,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令敵人驚恐,這就在軍事上勝過了袁紹。

     郭嘉真是曹操智囊人物中之使使者,這一篇十勝的大道理可謂真知灼見。

    我們可以不管多少有點言不由衷地褒一個貶一個的成份,看他從高處俯察這兩個政治人物的比較論述,是切中要害。

    這裡面的政治領導術、軍事才幹術、經營管理術、做人處世術等等,都是作為一種标準提出來的。

    首先郭嘉置人性于首位,反映出當時智謀之士對人的天性的重視。

    以下九條,首先要打出順從民意的旗幟,提出寬嚴相濟的政策,強調用人者信人,切忌胡亂猜疑,而且要唯才是用,不搞裙帶關系。

    在策略上,要打有準備之仗,決不輕舉盲動。

    要善于把握時機,決策果敢,不失時機,創造時機、要待人以誠,不講排場,不作表面文章。

    從整體着眼,通盤考慮人事,避免顧此失彼,脫離群衆。

    能頂住各種巧已令色之徒,去揭穿那些挑撥離間者的醜惡嘴臉。

    自己則正大光明,對風言風語能明辨來源,分清虛實。

    處理問題是非清楚,賞罰嚴明。

    不論幹什麼,能具有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膽識與本領。

    這位封建時代智謀人物的這一理論概括,其中精義,非常有繼承或借鑒的價值。

     同時,郭嘉從袁、曹雙方的政治、經濟、政策、軍事實力、人心向背,以及個人的氣質和才能,做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從而得出了曹操“十勝”的結論,這是具有科學預見性的判定。

    曹操的其地謀士,如荀彧或和賈诩,也曾對官渡之戰前的袁、曹對峙形勢作過分析和預測,也都預見到了曹操必會擊敗袁紹的結局,這些都被後來的實踐證明。

    荀彧曾預言曹操有“四勝”,即度勝。

    謀勝。

    武勝、德勝;賈诩預見曹操“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都作了同樣正确的判斷,都對堅定曹操的信心,起了重要作用。

    隻是郭嘉的分析最為詳盡、細緻、深入和準确。

    不是無端臆測,偶然的巧合,而是在詳盡地了解了雙方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進行演繹、推理、概括、分析,所得出的科學結論。

    郭嘉能夠精确地.科學地預見曹操“十勝”,證明他的确是一位高明的謀士。

     四、預斷孫亡 文章來源:[url=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367117]郭嘉之十勝十敗說[/url] 三國時期,吳國雄踞江東,立國時間最長。

    吳國的基業,就是由少年才俊孫策開創的。

     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熹平四年(175)出生在當地一豪門大族。

    孫策的父親孫堅,字文台,早年做過縣令。

    黃巾大起義爆發後,孫堅率“鄉裡少年”和招募的丁壯1000多人,跟着右中即将朱儁鎮壓起義軍。

    由于作戰有功,被提升為别部司馬。

    後來,他又随車騎将軍張溫到涼州,進攻割據勢力邁章、韓遂,回京後,拜為議郎。

    漢靈帝中平四年(187),孫堅被朝廷委任為長沙太守。

    他先後鎮壓了長抄、零陵、桂陽三郡的農民起義,被封為烏桓候。

    關東諸侯讨伐董卓時,孫堅也起兵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