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郭嘉:看天下人物如觀掌紋

首頁
作者:馬千裡

    郭嘉最早投奔的是袁紹,但時間不長就發現袁紹非成大事之人,回老家歇着去了。後來經人舉薦和曹操談不多時,就發出“真吾主也”的感慨。郭嘉對人的洞察力的敏銳實在讓人欽佩。對于找工作階段的年輕人來說,這一能力實在能夠影響職業生涯的。

    然而,對企業管理者來說,似乎更為重要,能否知人而善任,則會影響企業效率高低,甚至企業的生存發展。其實很多企業家都明白這個道理。聽好多人說,做企業就是研究人,要以人為本嘛,不研究人怎麼行?還有人用拆字法說:“‘企’就是‘人’和‘止’,沒有人了當然就倒閉了!”我也很同意這看法。但如果我們隻關注把這個觀念用于企業内部管理,而并将其用于研究市場形勢,則是很大的遺憾。這一點,郭嘉就就給企業提供了很多借鑒。

    我們知道,在企業經營中,發展戰略、營銷策略的制定必須有科學的依據,這個依據就是對市場信息的準确分析。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即便一個不大的企業每天也會收集到大量的市場信息。怎麼去有效地處理這些信息,從哪裡找到切入點進行分析,顯得非常重要。即便兩個企業得到的信息完全一樣,但得出的結論可能大相徑庭。為什麼,關鍵就是對信息處理的方法,這一方法不僅影響着結論的準确性,也同樣影響着結論的速度。

    郭嘉研究天下大勢,也是通過研究人這個很單純的切入點來評判的,并且屢試不爽而成為曹操早期軍事集團的第一大謀士。他分析曹操和袁紹力量對比著名的“十勝十敗”,可謂戰前形勢分析,就幾乎全部是說的曹袁二人的特點。郭嘉評價呂布“勇而無謀”,評價陳宮“智而謀遲”,所以要趁他們計議未定的時候采取急攻而取得勝利。官渡之戰前夜,衆将擔心孫權襲擊後路,郭嘉分析說,江東反對孫策的人很多,孫策又“輕而無備”,必死于刺客之手,果然很快就被刺死;在曹軍将領都反對遠攻烏恒,以防劉表偷襲許昌,郭嘉卻分析劉表的性格,也得出劉表決不敢來犯的結論。事實證明,北伐七年之久,劉表果然毫無作為。

    袁紹病死後,大家無不主張趁勢徹底掃蕩袁紹的三個兒子。而郭嘉反而建議曹操撤軍洋裝南下,緻使袁家兄弟失去防備起了内亂,曹操趁勢回兵,一戰而勝,就是因為郭嘉看準了袁紹兒子們之間的矛盾,“攻之則力合,緩之則必哄”;當二袁最後敗投公孫康的時候,郭嘉又以一封遺書獻計,讓曹操按兵不動,居然坐等到了公孫康殺了二袁來降,也是摸透了公孫康的心思。

    郭嘉依靠“看天下人物如觀掌紋”的卓越才能,而成為曹操統一北方的功臣,得到曹操極高的贊賞。甚至赤壁大敗後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至今有人評論郭嘉為三國時期高于諸葛亮的第一謀士,似不為過啊。

    在企業内部管理中,郭嘉的識人之術還比較容易,也比較實際。那麼,在企業間的競争中是不是也适合呢?我認為,道理接近,完全可以借鑒。第一,企業是由人組成的團隊,長期必然形成一套企業獨有的企業文化,而成為企業的行為準則,這就使得企業像一個人似的有了行為規律可尋;第二,尤其對于私營企業來說,老闆的性格脾氣往往會成為企業性格的重要特征,起規律就更容易把握;第三,至少這一思路可以作為研究競争對手的一個重要途徑。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