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angrenly
三國時期有三次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官渡、赤壁、彜陵這其中,官渡和赤壁之戰都大有可疑。
官渡一戰,演義中說是七十萬對七萬,這基本是扯淡可是史書上給的數字呢?按《三國志》本傳記載,袁軍十餘萬,屯營東西數十裡,而曹軍不足萬人,才六百多匹馬。這個數字顯然也不大可信,古來征戰勝利都虛報殺傷人數,同時大幅度壓縮己方實際前線兵力,這是慣例。而陳壽不知是疏忽還是怎麼也就信了,對此,裴松之作了很好的批注,具體可參見三國志魏記一,我就不引了,大概翻譯一下,說重點。
曹操起兵時五千人,又收了青州黃巾三十萬,擇其精銳編了青州兵。就算分兵守護各地,主戰場上人也不應該這麼少。曹操一生戰術高明,用幾千人打十餘萬,誰看不出來這是必敗的戰役?如果雙方兵力對比真達到十比一,袁紹大可包圍住曹軍,“十則圍之”,何必搞什麼陣地戰呢?更怎麼可能允許後來徐晃劫袁軍糧草、曹操火燒烏巢等事情發生,這說明什麼?袁軍兵力也不夠多線布陣啊,他不是絕對的優勢兵力。
戰争結束後,據說曹軍殺死了袁軍七八萬人,七八萬人奔逃,七八千人追都追不過來,怎麼殺法?最後,鐘繇傳記載,鐘繇運了兩千多匹馬給曹操,可是說曹操隻有六百騎兵,馬都哪裡去了?
因此,裴注的觀點得到認同,現在普遍認為官渡主戰場,袁紹大概十萬兵,曹操約摸七八萬兵,雖然有差距,但不是傳說中那麼大,戰術的優勢可以彌補。
再說赤壁,這就更加可疑,關鍵是曹操投入了多少兵力?演義的八十三萬不可能,當時中原人口一共将近三百萬,減去一半婦女,再減去一半老幼病殘(恐怕還不止一半),青壯年大約隻有70多萬,這裡頭還得有屯田的,當官的,念書的……
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周瑜向孫權彙報的曹軍實力為:曹操的中原部隊15~16萬人,新收降的劉表軍7萬,全部軍隊合計22~23萬多人。這個數目差不多。一直以來也是認為赤壁之戰是二十多萬對四五萬的戰鬥。
但很顯然,這是曹操的全部兵力,曹操可能把全部兵力都投入到赤壁來嗎?
曹操統兵的習慣是貴精不貴多,在他的曹注孫子兵法裡體現得很清楚,根據三國志記載,曹營的主要将領一人帶五千兵馬,而曹操當時身邊隻有徐晃、滿寵兩員大将,這是一萬人,再加上曹操精銳的近衛隊,許褚帶着的那個,一起大概是兩萬多人。水軍就是劉琮投降的那部分了,七萬人裡約摸能有一半,三萬多水軍(其餘陸軍帶不出來,都在江陵訓練,曹仁傳裡有載),其他大将哪裡去了?在北路。
赤壁之戰根本就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役。
孫劉一邊的兵力是差不多的,四五萬人,因此赤壁之戰,實際上是雙方局部大體對等的戰役,而且水戰最重要的水軍,周瑜的遠強于曹操的雜牌部隊,要知道東吳在年初剛剛戰勝過這支荊州水軍,再加上士氣問題,曹操的失敗并不值得驚訝從戰敗的反應也證明了這一點,曹操馬上整頓兵馬回北方去了,而前線的江陵又堅守了很長時間。資治通鑒中說曹軍“折其太半”,如果是二十多萬兵馬折一多半,那曹操的下場就和苻堅一樣了,江陵更是守不住,而從戰後的發展來看,很顯然,曹操元氣未傷。
因此赤壁之戰的曆史意義很大,但戰略意義并沒有這麼大,如果問為什麼曹操隻是遭遇戰失利就全軍撤退了呢?答曰經此一戰,曹操已完全明了自己的水軍實力,在南方強大的陸軍要在水軍的支持下作戰,以荊州兵的實力,根本無法與東吳抗衡。
以上一點淺見,歡迎諸位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