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武力誰更強?(以史為基,非演義)

首頁
作者:langrenly

    談三國,不可避免要涉及猛将之間誰更強的問題,如一呂二趙三典韋等等順口溜亦是流傳民間久矣,究竟誰更強?拙見如下:

    首先,什麼叫做猛将?如果按通常所謂的武力來說,那麼恐怕難解。三國志、資治通鑒等書裡甚少有對單挑的描述,如關、張等等著名的萬人敵也是得于其戰術素養。關羽的幾次有史載的勝仗如白河之戰等等都是靠戰術擊敗敵人,張飛兵不血刃平西川也與武力無關。

    夏侯惇夏侯淵兄弟倆也是數得着的猛将,可夏侯哥哥在武學上可說毫無造詣,除了十四歲殺了個人可見膽色以外,剩下的如被綁架、被射瞎、被高順大敗,絲毫沒見的如何高明;夏侯弟弟倒确實是個将才,但有史所載的也是幾次遊擊戰。可見,所謂的猛将是指戰術意識,并非指武力高強,用是否猛将判斷武藝是靠不住的?

    那麼,用什麼來判斷呢?我認為有二,一曰箭術,二曰氣力,得其一者,即可稱武力高強了。

    為什麼選這兩者作為依據?這就是本文的重點。

    三國時代,現在武藝的概念很淡,真正成招式的武功應産生于佛道教興盛之後,所以,技術上,大家相差不太多,所差者,氣力耳。當時的武将單挑,無外乎兩人騎在馬上,過幾個來回,勝固欣然敗亦無所謂,反正自會有人來救,當時的單挑規則,一般來說一擊不中即不再追殺。而由于沒有馬镫,騎馬是個很費盡的差事,武将一隻手要扶缰繩,另一隻手用來操控兵器,這時候,力氣的大小和兵器的精粗就成了成敗攸關的家夥,這也是刀取代劍的緣故,刀是一面刃,比較厚重,而劍太薄容易被砸折,所以鋒利的單刃直刀成了武将近距離單挑的不二選擇。當大家的器也差不多時,就隻剩下氣力了,誰力氣大,誰就更可能将對方連兵器帶腦袋劈頭蓋臉砸開花,所以史載的力氣大身體好的人一般都用做近侍,如典韋許褚趙雲周泰等等,但通常上不得台?

    至于箭術,是衡量武藝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近距離武功雖然大家相差不大,但箭術精粗不可以道裡計,孔子的六藝即有“射”,說明當時射箭的重要性即已被重視。西漢時期匈奴肆虐其主要優勢騎和射的功夫,遊牧民族科技不如平原國家,冶金等等技術落後,兵器盔甲質量肯定不如,但之所以屢戰屢勝,即得益于其機動力和遠距離殺傷力,三國時期亦如此,一個優秀的武将可以不善近戰,但必須會射箭,弓箭是冷兵器時代的不二法門。

    由此可見,為人津津樂道的如拖刀計等等“武術”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是次要的,天賦神力,這是成為近戰高手的先決條件。箭術的作用雖也在于戰術,但由于水平完全取決于個人的肉體修煉,所以可以算做武藝,也還沾邊。

    最後,說一下我心目中的強力武将,權當娛人耳目箭術來說,以呂布黃忠太史慈為代表,一般說呂布是最強者恐怕即就箭術而言,轅門射戟,無論是心理素質還是高超技藝,均可為當時翹楚;黃忠,史載可拉動硬弓(具體多少石忘了,也懶的翻書,細枝末節,無傷大雅),以他的歲數沒事拉弓玩,應該善射。太史慈則是特别指出善射的,并有幾個例子,如指哪打哪、城外釘手等等,但比射戟還是差了一塊。其他武将多少也應通箭術,但由于并未特别指明,故不計。

    氣力來講,就多了,典韋許褚趙雲馬超周泰等等,不一而足,哪個強?恐怕是互有忌憚,試舉一例:“其後太祖與遂、超等單馬會語,左右皆不得從,唯将褚。超負其力,陰欲前突太祖,素聞褚勇,疑從騎是褚。乃問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顧指褚也_目盼之。超不敢動,乃各罷。”這段很精妙,難道馬超怕許褚?以他身經百戰,孤軍抗曹的膽色,恐怕不是,為什麼不敢動?沒有必勝的把握。因為在單挑中喪命實在太不值得了,所以,當時的武将不會那麼去做。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