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煮酒正熟
這裡所謂的“羅本”乃俗稱。
還有稱作“原本”的,同此。
該本全稱為“三國志通俗演義”,由于該版于嘉靖元年印制出版,因此被稱作“嘉靖元年本”。
“羅本”的稱謂,是因為主流意見仍認為三國演義作者為羅貫中,而嘉靖元年本在各流行版本中最接近羅貫中所著祖本,故有羅本之稱。
以下為簡便起見,一律将這個版本簡稱為“羅本”。
cchere煮酒正熟這一版本在國内各大城市的大書店裡有售。
但到目前為止,尚未聽說網上有完整羅本。
目前流行最廣、在網上也随處可見的,是清代毛氏父子的删改本。
毛本為120回,章回題目均對仗。
而羅本為240回,章回題目為一單句,不是雙句對仗。
比如:“卷之一第一回祭天地桃園結義”、“卷之一第二回劉玄德斬寇立功”、“卷之一第十回虎牢關三戰呂布”,等等。
關于羅本和毛本的關系,似乎有兩種看法。
一種認為毛本直接改自羅本。
而另一種則認為毛本另有淵源---另有一與羅本平行發展的古本,而毛本則是改自這個古本。
我們假設真正的羅貫中原著祖本在後世的流傳中分離成兩大古本,甲本和乙本。
兩個古本在分離後又相對獨立地發展下去,至清朝,甲本由毛氏父子進行增删修改後,始成毛本。
乙本則一直未經大改地流傳至今,就是所謂的羅本。
cchere煮酒正熟無論上面兩個說法哪個是正确的,總之羅本較之毛本更接近羅貫中原筆祖本,這個是目前的主流看法。
由於羅貫中其人的軍政閱曆遠非毛氏父子一介儒士可比,因此有理由支持這樣一個推測:羅原筆的三國故事,在描寫戰争場面上,比毛改本的三國故事更接近現實,也更合理。
當然這僅僅是依據常理來推測。
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
事實也的确如此!如果仔細對照羅本和毛本,就會發現:羅本含有許多翔實且富于趣味性的細節描寫。
正是由於這些細節,使得羅本的戰争場面和戰場形勢的發展變化,非常真實、嚴謹和符合邏輯常理。
毛氏父子二人皆文士,文采方面當然比羅貫中精緻講究,但毛氏父子缺乏軍旅治政經曆,說白了就是“沒有生活”,因此在删改過程中,難免出現自以為是妙改實則為敗筆的情況,抖“假機靈”。
有時覺得古本中一句看似可有可無的話看着累贅,於是就随手删掉了,殊不知這句話其實是前後文發展演變的邏輯關鍵,你把它一删,後文就變得喪失邏輯基礎了!讀者在閱讀時,就會感覺事态發展缺少必要的鋪墊,結果比較突兀。
cchere煮酒正熟這方面本文不想多費筆墨,希望以後能有機會詳細聊聊。
另外毛氏父子在删改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humanerror,比如讓魏延使了一回槍,等等。
這些失誤相對還算次要問題。
毛改本的主要缺陷,除了在戰争場面的描寫方面存在删改失誤之外,對於一些主要人物形像的描寫和事迹記錄,也進行了很不高明、甚至很幼稚的改動。
比較明顯的是曹操的出場一節、關羽寫信給曹操告辭一節,特别是諸葛曾圖謀要将魏延與司馬父子一同燒死在上方谷一節。
毛氏父子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為了突出正面人物(諸葛、關羽)、弱化矮化反面人物(曹操)、減少讀者對争議人物的同情(魏延)。
然而這麼一改,不免使得曆史人物過於臉譜化、單色化了,似乎好人絕少缺點、壞人幾無優點,從而大大弱化了人物性格的複雜性,自然也大大降低了讀者的閱讀趣味。
另外,一些次要人物的性格特點也一下子被抹殺掉了,比如馬岱的城府機心和為大局而忍辱負重的表現,我們就完全看不到了。
這也令我們少了許多玩味思考的東西。
這種手筆,實非大家所為,倒也符合毛氏父子閱曆蒼白、思想淺薄的事實。
單從這個角度看,羅氏明顯“會心不遠”,而毛氏則“稚氣玲珑”。
cchere煮酒正熟當然,毛改本決非一無是處。
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