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olybull
洛陽兵變(上)
中平六年四月,洛陽的那場變故,究竟史學家怎樣去稱呼它我不是很清楚,我則喜歡稱它為兵變。
靈帝年輕的時候,似乎還是有點英明神武的,所以在桓帝在無後的情況下,把王位給了他。但他做了皇帝以後,卻開始糊塗起來了。重用宦官,重用外戚,哪一條都足以敗國壞家。可他還是這樣做了,而且全心全意的把大權交給了十常侍和何進。(十常侍其實是十二個死太監。)
何進有否與十常侍合作,我無從考證,個人覺得他們初時合流,後來分道的可能性大些。總之,到了靈帝将危的時候,他們已經成了朝中最有實力的兩股力量了。何進是因為妹妹的緣故,官至大将軍,究竟他的實際能力有多少,不太好說。不過,單就權利來說,他有總領兵馬的能力。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财富。
正是這一筆财富,引起了十常侍的恐慌。何進的妹妹有一個兒子,叫劉辯,在衆皇子中排名第一,很有可能将要繼承大統。到了那時,何進的妹妹就是太後,十常侍如何還能與何進一争高下?能保住腦袋就已經是萬幸了。正是出于這樣的判斷,十常侍開始行動了。靈帝還有個兒子,叫劉協,由靈帝的母親董太後撫養長大的。(他老媽王美人早就死了。)董太後很喜歡這個小孩子,一心希望靈帝立劉協為太子。可是由于長幼有序,朝中反對的人很多,所以靈帝一直猶豫不決。十常侍看到了這一點,認為是他們與何進對抗的一個機會。于是在靈帝一生的最後一段時間,拼命的煽風點火,希望靈帝能夠頒诏,立皇子協為太子。
說靈帝不心動,那是假的。劉協無論的儀表、學問還是膽識上都比劉辯高出一籌,靈帝自己也很喜歡這個小兒子。(多少也有點王美人的關系。)所以據黎東方所說,靈帝在死前,确實拜繡克獨執行立皇子?的遺诏。當?這個真實與否,并不重要。因為何進在他妹妹的幫助下,完成了皇子辯的即位儀式,并且殺了蹇碩。
其中很大的一個關節,恐怕是劉家對于宦官不得進入宗廟的限制。這使得何進可以在,一大幫主張立長的高官們的支持下為所欲為。面對這樣的先下手為強,沒有太多實權的宦官自然隻能忍氣吞聲,另謀出路。
他們投靠了何太後。本來董太後是個不錯的選擇,可惜她太沉不住氣,早早的和何太後撕破了臉,結果被何進随便找了個理由趕出宮殺了。這樣一來,宮變已經可以以何進兄妹的全面勝利謝幕了。可何太後偏偏是個不安分的女子。
傳說皇子協的母親王美人正是被何後毒死的,如果卻是如此,那她後面的作為也就不出意料了。《三國演義》裡面稱十常侍為了保全自己,重金賄賂何進的弟弟何苗,進而取得了何後的信任。黎東方沒有采用這種說法,反是認為何苗後來的被殺很有蹊跷。就個人而言,我覺得《三國演義》的說法還是很有些道理的。
何進一家并不是什麼好東西,賣官的事情他們做的并不比十常侍少。所以要說十常侍賄賂何苗,這個不輕不重的人物,還是很有說服力的。另者,何進殺蹇碩的時候,袁紹力主滅了宦官一脈,可何進卻猶豫不決。有可能是因為他不想侄兒剛登基,自己就搞出很多是非來;也有可能是他沒有忘了,自己與宦官那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
所以十常侍有充分的把握,可以疏通何進身邊的人。何後是另一個變數。何進曾經找何後談宦官的事情,何後以自己是一個年輕寡婦,還有用到這些宦官的地方為由,表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所以十常侍庇佑在她的羽翼之下,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何進一定感到了來自何後的壓力。他雖然沒讀過什麼書(屠戶出生),但他的權利欲卻給了他足夠的直覺。于是他開始考慮借兵。
《演義》裡說何進因為擔心自己的力量不夠,才發诏書召喚各地的州牧來清王側。這有些說不過去。蹇碩死後,禁軍已經到了何進手中。再加上袁紹、曹操等校尉手中的兵馬,也一邊倒的支持何進,他實在沒有什麼好怕的。反倒是宦官們要萬事小心謹慎。
可曆史上,何進的确是借了兵,還借了不少。這也許是何進虛張聲勢之計,希望能夠把宮裡吓個言聽計從。可他萬萬沒想到,他非但沒有能夠把宦官們吓得聽話,反而逼得他們狗急跳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