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再寫三國 (四) 洛陽兵變 (下)

首頁
作者:holybull

    洛陽兵變(下)

    八月戊辰日,靈帝去世僅僅四個月。何進又一次踏進了皇宮。他這次來,是要和他妹妹攤牌的。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十常侍假傳懿旨,說是何後有事相商,把何進招進了皇宮。不管怎樣,何進就是進宮了。董卓前日的讨逆表,讓他自信滿滿的跨過了青鎖門。

    關于請董卓入京的事情,何進的部下多有議論。袁紹、盧植等人都認為,董卓來者不善。可唯獨何進對董卓是一百個放心,把他視為最有力的外援。《演義》對這一段描寫很有意思。何進似乎是在一片的反對聲中,嘉獎了董卓的“忠義”;又在一片反對聲中,有恃無恐的去皇宮收拾十常侍。

    為什麼去收拾十常侍,卻又把自己的衛隊留在了宮外看熱鬧?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是何進自以為是的昏了頭,還是他對自己的妹妹有絕對的信心?或者他認為十常侍已經被他吓得尿褲子了,根本沒有對付他的膽量?

    我們還是來看結果:何進的首級被張讓他們,耀武揚威的從城樓上擲了下來。張讓這麼做,無非是覺得自己已經殺了反對他的主謀,勝負掌握在了他們宦官的手上。

    也難怪,他們殺何進确實殺的漂亮,隻要何進掌兵的部下再投降,他們就可以輕輕松松的控制下整個京城,進而整個大漢的天下。

    可是他們低估了袁紹與曹操,他們兩個除宦官的決心,可不是何進之死可以動搖的。甚至反過來,何進的死給了他們發難的機會。殺宦官最熱心的應該是袁紹,宮中的大清洗就是由他指揮的。根據他的命令,宮中的宦官無論大小,一律斬盡殺絕。

    袁紹那時的職務是校尉,領的應該是禁軍。這官相對于清理内宮,這麼敏感的一件事情來說,似乎小了點。所以需要更有分量的人,來為他撐腰。袁隗多少應該算一個。以他三公的身份,與袁家兄弟的關系,以及向來不甩宦官的姿态。很有可能進攻的最後決定,便是出于他的決斷,然後又交給袁紹去執行。他沒有想到的是,袁紹會如此的極端的執行這項命令;他們更想不到的是,袁紹會莫名其妙的讓少帝被張讓等人截了去。

    我們很難想象他在聽到小皇帝下落不明的時候,是怎麼樣一個表情。而在接下來的三天裡,他又是怎樣坐立不安的等待着小皇帝的消息。直到董卓進京。

    董卓奉少帝進京,實在是很風光的一件事情。一方面,他是名正言順的進京來掃除閹黨,重正朝綱的;另一方面,他成功的救回了少帝,成了皇帝的救命恩人。再加上他那駭人的涼州兵馬,使他成了衆人既敬且怕的人物。而在回京後第三天,發生的一件事,讓更多的人有理由相信,董卓這位外藩将開創另一個時代。

    這件事就是,呂布殺了執金吾丁原,并且把他的首級作為見面禮,送給了董卓。

    《演義》裡面把丁原寫成了荊州刺史,帶了兵來挑戰董卓。這樣的寫法,無非是為了給呂布一個漂亮的出場。而事實上,呂布幾乎是幹淨利落的答應了董卓的邀請,踏着老上司丁原的屍首,走上了曆史的舞台。

    有了丁原在京城的屬軍,董卓更加的有恃無恐。他現在已經不想回涼州了,他要在洛陽把持朝政。或者換句話來說,他要把救皇帝的功績,轉換成切實的權利和利益。于是,在他自己提議下,何後下懿旨,封他為司空,總攬朝政。

    到此,洛陽兵變算是告一段落。它本身的曲折離奇,并不亞于任何一次的宮闱之亂,對朝野官宦們的沖擊也是不可估量。但更重要的,或者說我更關心的是,它期間所體現出來的,中央政府對國家控制的削弱,以及周邊軍閥的崛起。

    何進的死,無疑宣告了中央的尴尬境地。他的繼任者董卓,本身就是西涼的一個大軍閥。他與其它軍閥的區别隻在于,他控制了京城洛陽。其後的一十八路諸侯伐董卓,則是徹徹底底、明目張膽的啟示了亂世的開始。

    在此,我放棄了對何進與十常侍,在整個事件中所扮演角色的評判。這裡面的是與非,并不具有太大的價值。多罵他們幾句白癡、豬頭,也不能證明我比他們高明多少。在下一章中,我将關注董卓做的另一件,轟動朝野的事情。雖然它也算是洛陽兵變的一個部分,但由于它實在太過重要,所以我還是另起一篇。它就是所謂的廢立之事。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