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再寫三國(十)李榷、郭汜之亂(上)

首頁
作者:holybull

    李榷、郭汜之亂(上)

    李榷、郭汜、張濟三人原先都是董卓的部将,在長安變亂的當口,他們被牛輔派去打靸y。董卓一死,王允就派李肅去收編牛輔的軍隊。這個李肅便是《演義》中,說服啦投董卓的家夥。在啦即殺董卓的時候,也是他最先下的手,他可算是呂布在朝中最密切的朋友。

    本來這次的任務并沒有什麼大的難度。牛輔身邊的兵力不多,李榷、郭汜、張濟他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回援。隻要李肅能夠好言相勸,恩威并施,收服牛輔并不是什麼難事。可不幸的是,他偏偏惹惱了牛輔,兩軍大打了一場。李肅的能力有限,準備也不夠,輸的很是幹淨利落。

    另一邊牛輔的表現也不怎麼樣。仗着開始時的一口氣打敗了李肅後,他依然膽戰心驚、寝食難安。結果,在營中一次偶然的虛驚中,他便以為大勢已去,帶着幾個親随西逃。途中因為随從的反叛,而死于非命。

    李榷、郭汜、張濟幾個回到陝縣的時候,隻來得及為牛輔收了一下屍。牛輔的下場很令他們恐懼,隻是一味向身在長安的王允請降,條件就是赦免他們一家老小的死罪。這時候,王允的态度成了左右時局的關鍵。

    王允對于自己,設計殺了天人共憤的董卓這件事,很是得意。不知不覺間就有些居功自傲,蔑視群臣。特别的,在對待蔡邕的問題上,更是顯出了他的自以為是,自做主張。

    蔡邕是當朝的名士,無論是學識、聲望都不容小視。可是王允卻僅僅因為他為董卓的死,而發一歎息,就認定了他是董卓的餘黨,下令将其處死。滿朝文武聚而為蔡邕求情,終不得免,可見王允當時是何等的固執。

    在對呂布的問題上,王允做的也不如人意。對于這位功臣的,一味的冷遇和不尊重,嚴重傷害了董卓舊部的感情,人心也不免浮動。

    最誇張還不是這些,而是“盡誅涼人”的流言。王允和呂布都是并州人,算是大同鄉。他們聯手殺了董卓之後,李榷、郭汜、張濟三個涼人,就殺盡了手下的數百并州人,以示不滿。為此,王允說過要殺盡涼州叛逆,為同鄉報仇的話。這些話究竟是真是假,我們已經無從去追究,可它們的效用是顯而易見的。

    長安的遲遲沒有回音,令李榷他們很是不安起來。甚至開始考慮學牛輔的樣子,一走了之,逃回家鄉隐居。這時候,讨虜校尉賈诩的一席話,徹底決定此後數十年曆史的走向。同時,他的話也成了千古名言。

    “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事濟,奉國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晚也。”

    李榷、郭汜、張濟三人也不太笨,自然明白賈诩話語的價值。一番重整旗鼓之後,便坪蕩蕩的向京城而來。樊稠,董卓的另一員舊?,看得他們三個軍勢浩大,又料想到了自己在王允手下也沒有什麼生機,也就加入了進去。四人邊打,邊收拾西涼舊部,當打到長安的時候,已經有了十萬之衆。

    呂布看到事急,攏城待援。不想軍中的叟兵叛變,開了城門。以至呂布不戰自潰,匆匆逃出關内。司徒王允雖然辦事糊塗,不過氣節還在,誓與長安城共存亡,最後落了個滿門抄斬的下場。到此漢家朝廷徹底沒落。

    李榷等人攻下京城,先是縱容屬下,搶掠了一番。眼看沒有人敢來管他們,行事也就愈加乖張。在小皇帝面前,他們大言不慚的自稱是護上的功臣,索取了一連串的官職與賞賜。

    李榷當上了司隸校尉和車旗将軍,郭汜和樊稠分别當上了後将軍、左将軍。三人共同治理京城。張濟實力最弱,隻得了一個“鎮東将軍”,回陝縣駐防。

    (事實上,李榷、郭汜等人的實際控制範圍,一直沒有超出過三輔。他們的老家涼州,早就到了馬騰、韓遂的手中。)

    随後的兩年裡,李榷、郭汜的氣焰塵嚣之上,全然不把公欽們放在了眼裡。唯一能讓他們有所顧及的,便是彼此的實力。最後,終于到了一山不容二虎的境地,朝都又一次陷入了戰亂之中。

    --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