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赤軍
衆所周知,方天畫戟從來沒有在實戰中使用過,它隻是一種儀仗用器具。可是,為什麼漢末三國呂布使用方天畫戟卻深刻在每一個讀者的腦海中呢?是羅貫中寫錯了嗎,就如他寫關羽的武器是漢代本沒有的長柄青龍偃月刀一樣?但是,羅貫中可能會将當時的武器,硬安在一千多年的漢朝,卻不大可能把當時也不作為武器的方天畫戟搬入演義。何況,《三國演義》描寫戰争,精妙之處種種畢見,都可以體現出作者是比較了解軍事和戰争的,為什麼會犯這樣常識性的錯誤呢?可以僅僅歸結于羅貫中受民間傳說的影響,故意不加甄别嗎?還是讓咱們來仔細整理一下演義,看看原文是怎樣的。
演義中,從第三回“議溫明董卓叱丁原,饋金珠李肅說呂布”,到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鏊兵,白門樓呂布殒命”,其中呂布出現的情境下,經統計,提到呂布所使用的武器,共有“戟”字五十四處,其中“畫戟”十四處——
1.見呂布出陣:頭戴三叉束發紫金冠,體挂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铠,腰系勒甲玲珑獅蠻帶;弓箭随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
2.呂布縱赤兔馬趕來。那馬日行千裡,飛走如風。看看趕上,布舉畫戟望瓒後心便刺。
3.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呂布蕩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
4.參差寶帶獸平吞,錯落錦袍飛鳳起。龍駒跳踏起天風,畫戟熒煌射秋水。出關搦戰誰敢當?諸侯膽裂心惶惶。
5.卓尋入後園,正見呂布和貂蟬在鳳儀亭下共語,畫戟倚在一邊。
6.卓搶了畫戟,挺着趕來。呂布走得快,卓肥胖趕不上,擲戟刺布。布打戟落地。卓拾戟再趕,布已走遠。
7.布大怒,教左右:“取我戟來。”布提畫戟在手,紀靈、玄德盡皆失色。
8.令左右接過畫戟,去轅門外遠遠插定。
9.隻見呂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滿弓,叫一聲:“着!”正是: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畫戟小枝。帳上帳下将校,齊聲喝采。
10.豹子尾搖穿畫戟,雄兵十萬脫征衣。
11.當下呂布射中畫戟小枝,呵呵大笑,擲弓于地。
12.布曰:“汝無憂慮。吾有畫戟、赤兔馬,誰敢近我!”
13.宋憲趕退左右,先盜其畫戟,便與魏續一齊動手,将呂布繩纏索綁,緊緊縛住。
14.宋憲在城上擲下呂布畫戟來,大開城門,曹兵一擁而入。
所謂畫戟,可以解釋為杆描彩繪的普通戟兵,應該是戟援上揚,演變為小枝的漢代戟式。而演義中提到“方天畫戟”,或者簡略寫作“方天戟”的,隻有三處——
1.時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生得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
2.呂布力窮尋走路,遙望家山拍馬還。倒拖畫杆方天戟,亂散銷金五彩幡。頓斷絨縧走赤兔,翻身飛上虎牢關。3.空餘赤兔馬千裡,漫有方天戟一枝。
除第一處外,後兩處都出現在配合小說行文的詩和贊中。大家知道,《三國演義》中原創的詩詞,都頗粗鄙,接近于民謠,可能其來源也是民間話本和說書,因此其中使用一些俗語,在武器名稱上有訛誤,是可以理解的。而第一處,出現在董卓、丁原對峙于溫明殿上——這種朝廷會議,怎麼可能允許官員的護衛攜帶兵器呢?呂布所執的,應該是,也隻能是儀仗用戟,而非本身上陣使用的兵器。
綜上所述,呂布并非使用儀仗用方天畫戟上陣,就這個問題上,《三國演義》基本沒有錯誤,隻是市井相傳,走錯了方向而已。就如《西遊記》中,沙僧使用的明明是無頭的禅杖(看清代木刻插圖本就可以清楚這一點),而現在人的印象中,都變成方便鏟了一樣。可惜手頭沒有羅本,如果發現那兩首有“方天戟”字樣的詩都是毛本自作主張添加的話,就更加可以肯定羅貫中本人,絲毫概念混亂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