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諸葛武侯
此篇是《馬谡篇》的後繼文章,主要是就諸葛亮在運用魏延的問題上闡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
小說《三國演義》裡把魏延寫成一個“腦後有反骨”的一個反賊,這是非常不公正的。
這一點我想大家可能都已經了解了,在這裡我就不做展開了。
曆史上的魏延是蜀國的一位非常優秀的軍事将領。
魏延跟随劉備是在荊州,由于他做事果敢、有魄力,當年劉備在奪得漢中,特意封魏延為漢中太守時,以緻于“一軍皆驚”。
魏延就對劉備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
”(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蜀軍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所提出的襲取長安之計,也可以充分看出魏延的勇略過人。
而且魏延本人還很會打仗,在北伐中,曾兩次大破魏軍。
“魏後将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溪,延大破淮等。
”(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和“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铠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漢晉春秋》。
)在當時蜀國中,無論是從資曆還是威望來說,魏延都是首屈一指的。
對于這樣一位優秀的軍事将領,人們曆來對諸葛亮未能重用,“未盡其才”,而持批評意見。
但諸葛亮是否又真得是“未盡其才”呢?
在讨論諸葛亮究竟是否重用魏延的問題上,我覺得首先要把怎麼樣地用才能算是“重用”,讨論清楚。
“重用”一詞,查字典後得知,其意為“(把某人)放在重要的工作崗位上”。
那讓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究竟是怎麼“用”魏延的。
據《三國志·蜀書·魏延傳》上的記載:“建興元年,封都亭侯。
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造為前軍師、征西大将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漢晉春秋》上記載:“五月辛已,乃使張合攻無當監王平于南圍,自案中道向亮。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铠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應該說一直都是很看重魏延的。
自從魏延在建安二十四年被任為漢中太守來,十餘年來一直堅守在漢中抗曹的最前線。
在此期間,劉備東征、諸葛亮的南征時北方一直很穩定,這全憑魏延在北方的鎮守的功勞。
魏延在漢中,常以“實兵結圍”的戰術,在蜀國的北部建立了一條堅固的防線,從側面配合了劉備的東征與諸葛亮的南征,展示了突出的軍事才華。
為此諸葛亮在駐漢中後,以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除了在一出祁山時,諸葛亮“違衆議,拔谡”外,魏延一直被授以重任。
建興八年,諸葛亮派魏延率軍西入羌中,入南安界,大破魏将郭淮、費瑤。
建興九年五月,司馬懿令大将張合蜀無當監王平于祁山之南,自按中道向亮。
諸葛亮遣魏延、高翔、吳班又大破司馬懿軍,有很大的斬獲。
怎麼能說諸葛亮被重用魏延呢?
另外,我在這裡兼答WOWOO兄在《千古奇冤》一文中,諸葛亮對魏延的态度的問題。
第一,WOWOO兄所說,“諸葛亮對魏延,一是“拒”。
對魏延的建議,諸葛亮幾乎是一概拒之門外,不加采納。
”魏延提出襲取長安之計,是存有相當大的缺陷的。
這點許多同志和我都對此做過闡述,我這裡就不再做展開了。
至于“諸葛亮一概拒魏延之計于門外”這一說法也有問題。
因為魏延每次提出的建議,基本上與一出祁山時提出的計策相一緻。
魏延此計本意即為出奇不意,隻有在魏軍無所防備之時,此計才能收到更大攻效,一旦魏軍加強關隴地區的防務,魏延此計的成效性無疑要大打折扣。
既然第一次魏軍未有防備之下,尚未被采納,那在以後的北伐中,魏軍對關隴地區明顯加強了防備,這樣的計策能被再采納嗎?
第二,WOWOO兄所說:“諸葛亮對魏延二是“棄”,對魏延采取棄而不用的态度,一出祁山就是明顯的例子。
”這點也是站不住腳的。
因為在上面我已說過,諸葛亮除了在一出祁山時未重用魏延外,其他幾次都委以魏延重任。
即使是在最後一次北伐時,諸葛亮仍用魏延為先鋒、督前部。
第三,WOWOO兄所說:“諸葛亮對魏延三是“疑”,諸葛亮對魏延心存疑慮,總覺得魏延不聽話,不順手,難駕禦,疑心其久後謀反。
因而對魏延總是用而不信、用而不重。
對于魏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