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張飛二三事

首頁
    惟張飛本傳中将張飛冠于諸葛亮之前。

     論者以為,如[劉封傳]所載,本傳人物本當冠于他人之前。

    所以,此次西進之軍的主将為諸葛亮無疑。

     竊以為非。

    這不過是陳壽個人的習慣用法,亦如[諸葛亮傳]位于[關張馬黃趙傳]之前。

     那麼,諸葛亮能不能調動張飛呢?答案是:不能。

     或曰,[廖立傳]有載:“先主入蜀,諸葛亮鎮荊土,孫權遣使通好于亮。

    ”可以肯定,諸葛亮是劉備入蜀後處理荊州問題的一把手。

     然,外交事,屬政或軍? 諸葛亮傳:“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使擊張魯。

    亮與關羽鎮荊州。

    ” 先主傳:“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将步卒數萬人入益州。

    ”(又習慣性地将諸葛亮冠于關羽之前) 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劉備卻為何偏偏要任命兩個人來“鎮荊州”呢?答案似乎很明顯,既一主政、一主軍。

    而特别分任兩人,則說明軍政互不相統。

     那麼,張飛屬于哪個系統呢?軍! 那麼,進攻益州是屬于什麼行為呢?軍! 如此,本次主将為誰甚明。

     又,從上列資料中可以看出,此次進軍路線為:巴東郡(白帝)--巴郡(江州)--而後三分兵力。

     我們還可從三個方面看出,張飛才是此次軍事行動的主将。

     1、兵力三分前的情況。

     [張飛傳]載處理嚴顔事。

     為何不是“諸葛義釋嚴顔”?或曰張飛為前鋒、諸葛在後面。

    奈何張飛連等等的性子都沒有麼? 2、三分兵力後的情況。

     張裔傳:“張飛自荊州由墊江入,璋授裔兵,拒張飛於德陽陌下,軍敗,還成都。

    ” 雖然此時已然兵力三分,但主将所率應是最強的兵團。

    為何不是“璋授裔兵,拒諸葛亮于某某處”? 3、其他。

     宗預傳:“建安中,随張飛入蜀。

    ” 為何不是随“諸葛亮入蜀”?當然,或者宗預本是張飛的直系屬下。

    由于[宗預傳]無載,不得而知。

     又法正傳:“......今張益德數萬之衆,已定巴東,入犍為界,分平資中、德陽,三邈道侵......今荊州道通,衆數十倍,加孫車騎遣弟及李異、甘甯等為其後繼......” 誠然,法正此信有恐吓的成分。

    但是,若說劉璋方連此軍主将為誰都不知道是荒誕絕倫的。

     如果此次主将果是諸葛亮,那麼單書張益德就失去了其可信度。

    因為對方會懷疑,主将不是諸葛亮麼?咋又冒出個張益德?得出的結論就是:不可信。

    豈非适得其反?此智者所不為也。

     他應該說“今諸葛亮所率張益德數萬之衆”,既突出了“萬人敵張飛”,更點出他還隻是副将,主将另有其人。

    對方則會想,“萬人敵張飛”都難擋了,還有個在他之上的諸葛亮,豈非更不得了! 所以,此處單書張飛就已經清楚明白地指出了主将為誰。

     再說點關于“恐吓之信”的題外話,為什麼明确了張飛是主将後,仍說法正此信含有欺詐恐吓的成份呢?主要是其後所說的孫吳部隊。

    實際上這支部隊是不存在的,而其中所列将帥更是值得玩味。

     “孫車騎遣弟及李異、甘甯等”,這位“孫車騎”之“弟”是誰?不提。

    卻單點李異和甘甯,這兩位又是誰? 其中甘甯為大家所熟知,本為益州将,後轉荊州,再入孫吳。

     劉焉傳注引英雄記曰:“荊州别駕劉阖,璋将沈彌、婁發、甘甯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

    ” 而李異就有點複雜了。

    關于“吳将李異”的記載,除法正所說外還有兩條: 陸遜傳:“(建安二十四年219)遜遣将軍李異、謝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陳鳳。

    異将水軍,旌将步兵,斷絕險要,即破晏等,生降得鳳。

    ” 先主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将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

    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将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将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章武二年222)吳遣将軍李異、劉阿等踵蹑先主軍,屯駐南山。

    ” 然,為何孫吳大将若幹,法正卻偏偏要提這個不甚著名的李異呢?因為牽涉到在蜀中極負勇名的甘甯,遂不免猜測:難道與其并列的李異,亦在蜀中薄有微名麼? 經查,得出關于“璋将李異”的兩條記載: 劉璋傳:“後松複說璋曰:“今州中諸将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内,必敗之道也。

    ”璋又從之,遣法正請先主。

    ” 劉璋傳注引英雄記曰:“趙韪素得人心,璋委任之。

    韪因民怨謀叛,乃厚賂荊州請和,陰結州中大姓,與俱起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