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
備聞公自行,走奔劉表,都等皆散。
”
曹仁傳:“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紹遣劉備徇隐強諸縣,多舉衆應之。
自許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為憂。
仁曰:“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急,其勢不能相救,劉備以強兵臨之,其背叛固宜也。
備新将紹兵,未能得其用,擊之可破也。
”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騎擊備,破走之,仁盡複收諸叛縣而還。
”
而為何“汝南賊”會在此時“叛應紹”?而為何袁紹誰都不派,偏偏派了個劉備?
有一條記載可将其連成一線:
先主傳:“(陶)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
而汝南正屬豫州。
愚意猜度,有兩種可能:
1、劉備任豫州時早與劉辟、龔都有聯系,而他們此時由劉備一紙書信策反。
2、張飛由谯郡繼續向西,轉入汝南,由他策反這數人。
對此,筆者更傾向于第2種可能,因為先是“叛應紹”,然後才“遣先主”。
否則當書“袁紹使劉備略許下,汝南賊劉辟等應之”。
也就是說,張飛并未随劉備走投袁紹,他個人的路線是:沛--铚--谯--汝南。
其間更經曆殺秦宜祿,妻夏侯氏女,策反劉辟、龔都等事,精彩紛呈。
(當然,“策反”事僅為猜測,并無實質證據。
)
三、南郡太守
張飛傳:“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将軍,封新亭侯,後轉在南郡。
”
這裡先說說關于“南郡四縣”的問題。
向朗傳:“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歸、夷道、巫、夷陵四縣軍民事。
”
曹操于建安十三年(208)分南郡枝江以西所立的臨江郡除上述四縣外,還有一佷山縣。
按地望來說,佷山縣更在夷道西北方、夷陵西南方。
此縣不在向朗之手,當應仍屬吳。
而愚意更傾向于“夷陵”乃“佷山”之誤。
因夷陵曾一度為吳所有。
甘甯傳:“甯建計先徑進取夷陵,往即得其城。
”
呂蒙傳:“瑜使甘甯前據夷陵......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
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舍馬步走。
兵追蹙擊,獲馬三百匹,方船載還。
於是将士形勢自倍,乃渡江立屯,與相攻擊,曹仁退走,遂據南郡,撫定荊州。
”
雖雲據城後既“渡江立屯”,但劉備方應不會于此時竊居盟友之城。
或曰此城為“劉備所借”,但佷山縣則又成為飛地,何不一同借來?
孫吳方前期曾有兩任南郡太守。
周瑜傳:“權拜瑜偏将軍,領南郡太守。
以下隽、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
”
程普傳:“周瑜卒,代領南郡太守。
權分荊州與劉備,普複還領江夏,遷蕩寇将軍,卒。
”
又另有一人屯于江陵。
魯肅傳:“令程普領南郡太守。
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
”
論者或以為劉備遲至建安二十年(215年)始得南郡,竊以為不然。
因[程普傳]乃言“權分荊州與劉備”,而非“權與劉備分荊州”。
所以,愚意以為“權分荊州與劉備”的時間正是魯肅“後下屯陸口”的時間。
吳主傳:“十五年(210年),分豫章為鄱陽郡;分長沙為漢昌郡,以魯肅為太守,屯陸口。
”
因此,南郡入劉備之手當在建安十五年(210年)。
亦因此,在孫權“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欲伐蜀時,劉備方能“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
而為什麼孫權在“借荊州”于劉備後複舍南郡呢?就權當孫夫人的嫁妝亦未嘗不可,畢竟時孫吳實領之南郡地僅三縣:夷陵、江陵、州陵(州陵縣被劃入孫吳漢昌郡)。
四、主将與副将
張飛傳:“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
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嚴顔,生獲顔。
飛呵顔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顔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将軍,無有降将軍也。
”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顔色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
飛所過戰克,與先主會于成都。
”
先主傳:“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将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
”
諸葛亮傳:“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衆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
”
趙雲傳:“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
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
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于成都。
”
劉封傳:“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馀,有武藝,氣力過人,将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
”
經比對上述五傳後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