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敗之說開導曹操,使他終下決心抗袁。
官渡之戰時回信堅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後得已擊敗袁紹統一中原,這都是荀彧的計劃。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勸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對,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孫權時帶他出征,因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後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終于在壽春病亡,死後被追谥為敬侯,後又被追贈太尉。
http://www.cne3online.com/***2/html...938_2002829.asp荀彧詳解我就不一一引用了!
曹操手下謀士衆多,且各具特色,各擅勝場。
相比較而言,除了郭嘉和一度号為"謀主"的荀攸(荀彧的侄子,但年長荀彧六歲),最為曹操倚重的,便非荀彧莫屬。
區别是,郭嘉和荀攸常年不離曹操鞍馬左右,随時獻計供策,荀彧則始終遠離戰場烽火,一面治理後方,一邊遠遠地通過傳書遞簡的方式為曹操輸送謀略。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用以形容荀彧的工作風格,實在是再适合不過了。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三國志魏書十》自遷帝西京,山東騰沸,天下之命倒縣矣。
荀君乃越河、冀,閑關以從曹氏。
察其定舉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國艱,豈雲因亂假義,以就違正之謀乎?誠仁為己任,期纾民于倉卒也。
及阻董昭之議,以緻非命,豈數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過矣。
常以為中賢以下,道無求備,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
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
夫以衛賜之賢,一說而斃兩國。
彼非薄于仁而欲之,蓋有全必有喪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荀令君之仁,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
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舉賢,行無谄贖,謀能應機。
孟轲稱“五百年而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傳》注引《傅子》彧德行周備,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為儀表,海内英隽鹹宗焉。
前後所舉者,命世大才,邦邑則荀攸、鐘繇、陳群,海内則司馬宣王,及引緻當世知名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俨之俦,終為卿相,以十數人。
取士不以一揆,戲志才、郭嘉等有負俗之譏,杜畿簡傲少文,皆以智策舉之,終各顯名。
《荀彧傳》注引《彧別傳》曹操曰:“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
”《荀彧傳》注引《彧別傳》曹操稱“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
”《荀攸傳》注引《傅子》司馬宣王常稱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荀彧傳》注引《彧別傳》鐘繇以為顔子既沒,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
或問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顔子,自以不及,可得聞乎?”曰:“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
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
吾等受命而行,猶或不盡,相去顧不遠邪!”《荀彧傳》注引《彧別傳》陳群與孔融論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并無對。
”《荀彧傳》注引《荀氏家傳》後人有詩歎曰:“文若才華天下聞,可憐失足在權門。
後人休把留侯比,臨沒無顔見漢君。
”
看來文若謀士對于曹操的貢獻同樣是非常重大的請以客觀史實評論之!!~No.3溫良恭儉——荀攸[字公達]官至尚書令谥曰敬侯荀攸年少就很有名氣,被朝廷任為黃門侍郎,他曾與人密謀誅殺董卓不成而被下獄.後來董卓死了,荀攸就回家上表要去蜀郡做太守,但因道路難行留在了荊州,不久就被曹操請去任軍師.曹操攻打張繡,呂布,袁紹等強敵時,荀攸都在他身邊為他出謀畫策,并每每成功.荀攸也因此一直升官加職,一直做到了尚書令.荀攸備受曹操,曹丕敬重,有次他生病,去探病的曹丕竟拜倒在他的床邊.他還與鐘繇是至交,鐘繇為荀攸整理撰寫他設想的12條奇謀妙計,還沒寫完鐘繇就去世了,因此那些妙計就失傳于後世.荀攸死後被追谥為敬侯.
▓曹操: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馀年,無毫毛可非者。
▓曹操: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孔子稱“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
▓傅子:荀令君之仁,荀軍師之智,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
孟轲稱“五百年而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曹操: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也。
▓陳群: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並無對。
▓曹操: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荀攸專▓曹操: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曹操: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彊,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顔子、甯武不能過也。
▓陳壽:荀攸、賈诩,庶乎算無遺策,經達勸變,其良、平之亞欺!
公達我以為當世之英傑也!隻是政治上沒有太多的經驗沒有老謀深算的機警做人也不錯跟他的叔叔的确可以說是曹魏的棟梁。
No.4世之奇士——程昱[字仲德]官至衛尉安鄉侯谥曰肅三國時魏國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