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21日根據錄音整理)
一、有關諸葛亮評價問題
諸葛亮可以說是封建社會裡邊的一個完人。
從當時一直到後來,從來沒有人對諸葛亮有貶辭的。
從陳壽寫的《三國志·諸葛亮傳》後的《評》以及他《進〈諸葛亮集〉》的表,都對諸葛亮非常的推崇。
在《評》上說諸葛亮的治蜀是“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他“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
總之,說他“誠信公道,賞罰嚴明”。
正是這樣,首先他得到人民的愛戴。
《評》上邊說他“用法嚴峻”,但是人民是畏而愛之。
他如此的權重,但是後主對他不疑。
他的地位相當于漢獻帝時的曹操跟曹魏中後期的司馬懿,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中,但是後主一直信任他,對他是不疑的。
在政治上曆來對他非常推崇。
陳壽《評》裡說他“管、蕭之亞匹矣”,是跟管仲、蕭何差不多的人物。
後來唐代杜甫的詩,說他“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都是對他極端地推崇。
那麼,有一個問題,就是陳壽的《評》裡邊有這麼一句話,說他“蓋應便将略,非其所長欤?”用一個疑問詞,“非其所長欤?”在他的上書的表中也說他善長的是治國,但并沒有貶低他的軍事才能。
上《進〈諸葛亮集〉》的表中,陳壽說他的軍事才能,“長于治戎,短于應變”,他是擅長于治軍,可是“短于應變”,即“出奇制勝”,是其所短。
他“長于治戎”,這是裴注引《袁子》的話,袁準是晉朝人,說諸葛亮用兵的特點,一個是“安靜”,第二就是“堅重”,他不崇尚出奇制勝。
但陳壽是不是真的貶低他的軍事才能呢?并非如此。
他說諸葛亮“長于治戎”;他在傳末還說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歎曰:“天下奇才也”。
司馬懿贊賞的,當然是他的軍事才能,說他是“天下奇才”。
陳壽在諸葛亮死後還專門在傳中寫上這一句,在他的上書的表裡邊也說:“長于治戎,短于應變”,在下面又說,“所與對敵,或值人傑。
”當時碰到的是司馬懿,就意思是說隻有司馬懿才能抵抗他,所以說實際上陳壽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絕對沒有貶低。
隻是說他從事政治跟軍事二者之間,他尤其是政治更善長。
在軍事上來說,他在治軍這方面見長,而不是出奇制勝。
這個說法,我看還是正确的。
諸葛亮時,魏延曾建議出兵子午後,諸葛亮沒有聽他的話。
這一點,後人是有點議論的:魏延這個計劃還是對的,諸葛亮是坐失良機了。
但是諸葛亮自己曾經講過,“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他一生謹慎,他的治兵也就是“安靜”、“堅重”,不輕易冒險,正如兵法上所謂“先為不可勝,然後能夠取勝”。
他固然對魏作戰沒有取得“尺土”,但是除失去街亭外,他也沒有遭到很大的挫敗,也沒有人能打敗他;而且諸葛亮的治軍之才,據曆史記載,他的兵士跟居民相雜,就是說當時不僅蜀漢人民對他十分愛戴以外,就是在敵境,在“外國”的土地上,也得到百姓的支持。
長安是曹魏的重鎮,不會輕易就會攻取的。
在這個時候孤軍深入,屯兵于堅城之下,能夠希望得勝嗎?即使他真是能夠取得了長安,H諸葛亮多次撤兵,都是因為運糧的困難而退兵,假若取得長安又如何守法?他對自己的軍事才能實際上是自負的。
諸葛亮自比管、樂。
管仲跟樂毅從來沒有人把他們聯系在一起的,從來是管、晏,管仲跟晏嬰,就是陳壽的評也說諸葛亮是“管、蕭之流亞也”。
這重點是政治方面,管仲跟蕭何。
樂毅跟管仲兩個人是絕對不同的人物:管仲是政治家,他相齊桓公,清朝末年的俞曲園對此有一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