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看《三國演義》的,大家一定對第六十回的這一段印象頗深。
書雲:“…張松回益州,先見友人法正。
正字孝直,右扶風郿人也,賢士法真之子。
松見正,備說曹操輕賢傲士,隻可同憂,不可同樂。
吾已将益州許劉皇叔矣。
專欲與兄共議。
法正曰:“吾料劉璋無能,已有心見劉皇叔久矣。
此心相同,又何疑焉?”少頃,孟達至。
達字子慶,與法正同鄉。
達入,見正與松密語。
達曰:“吾已知二公之意。
将欲獻益州耶?”松曰:“是欲如此。
兄試猜之,合獻與誰?”達曰:“非劉玄德不可。
”三人撫掌大笑。
…”——一出賣國的密謀就在‘益州三友’間開始了。
且不說此番描寫是否符合史實,單就孟達而言,他在這出戲裡表現出不俗的判斷和決斷力。
可是曆史上孟達卻注定要終生陷于抉擇中而不能自拔,最後他隻能在錯誤的決斷中迎接死亡。
1、出仕
孟達扶風郿人,建安初,與同郡法正一起依附劉璋,從有限的資料看他和法正一樣,在劉璋手下十多年沒混出什麼名堂來。
對劉璋這類守戶之犬而言,墨守成規是當然的,從低層發現和提拔人才是比較困難的,外來之人更是不容易得到重用的。
當劉璋令他作為法正的副手共迎劉備時,孟達做出了他人生第一個重要抉擇——投靠劉備。
《三國志》蜀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孟達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達并領其衆,留屯江陵。
蜀平後,以達為宜都太守。
”劉備平定益州後,按功封賞,孟達被封為宜都太守,孟達的抉擇有了不斐的回報。
前宜都太守可是張飛啊,控制的是荊益之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劉備任命孟達為宜都太守,說明劉備對孟達的能力還是看好的。
将孟達安排在北攻兩川的咽喉之地進行戰備工作,為将來的取漢中打下伏筆,不能不說劉備對孟達是十分倚重的。
孟達與法正自建安初依附劉璋,碌碌無為十多年,幾将老死他鄉。
而自建安十六年歸附劉備,建安十九年就封為宜都太守,大有青雲直上之勢,劉備對孟達實在是有再造之恩!當然孟達對劉備也有滿意的回報:見《三國志》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
達将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上庸太守申耽舉衆降…”孟達獨自拿下房陵,又和劉封一道拿下上庸、西城,打開了通向宛洛的又一通道。
然而劉備命劉封統領孟達,卻為後來一系列變故埋下了伏筆。
我個人認為“先主陰恐達難獨任”并不是派劉封統領孟達的真正原因,由于上庸三城屬邊陲要地,必須要有最親信的人來把守。
劉備一生閱人無數,知人方面獨步三國,劉備對于孟達的能力是認可的,但對他的為人并沒有多少把握。
這才是“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的主要原因。
2、叛國
促使孟達叛逃的原因表面上有二條:一是沒有派兵救援關羽;二是與劉封不和。
見《三國志》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
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會羽覆敗,先主恨之。
又封與達忿争不和,封尋奪達鼓吹。
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
由于上庸三城的主将是劉封,沒有派兵救援關羽的主要責任應該是由劉封承擔的,孟達擔心由此獲罪并不是導緻其叛逃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劉備對孟達的叛逃還是很惋惜的。
這才有“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b]。
”語(見《三國志》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将劉封侵淩孟達,導緻其叛逃之罪過放在了他不救關羽之罪的前面;而後來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也主要提了此事:“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
”所以劉封尋奪孟達之鼓吹,對孟達而言是奇恥大辱,孟達由此而走也是被劉備、諸葛亮及當時的士大夫們所理解的。
但我認為劉封的所為隻能成為孟達叛逃的合理借口,而其叛逃的真正原因是對劉備不以其獨當一面反而要受制于人(劉封)的不滿。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劉備安排兩個不和的将領守上庸三城是用人上的失誤。
而實際上這恰是劉備的苦心所在,曆代君主對守邊疆要地的将領安排是非常講究的:一是要親信;二是要有能力,守得住;三是不能讓守邊将領坐大的到難以控制。
所以常常安排兩個關系不和的将領相互制約;曹操安排張遼、李典守合肥也是如此。
從孟達辭劉備的表中也可以看出幾許端缈來。
魏略載達辭先主表曰:“伏惟殿下将建伊、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