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象呂布,不同的是呂布為了女人,而孟達隻是為自己!
附、孟達之死
對于孟達的死,有必要多說兩句。
從《三國志》的記載看,孟達的死是由于他性格缺陷造成的——他的自負導緻了對司馬懿的輕視(防備不足);他的多變導緻了諸葛亮對他的不信任(不發援軍)。
用句不恰當的比喻:諸葛亮對孟達是‘始亂終棄’!司馬懿對孟達是‘口蜜腹劍’。
可是在《智囊》中的一段記載卻讓我們對孟達的死有了另一方面的認識!——
在《智囊》卷五能品二《司馬懿斬孟達》中是這麼記載的:“蜀将孟達之降也,魏相遇之甚厚。
司馬懿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
驟谏不見聽,乃以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
達于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原。
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
達與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洩漏其謀。
達聞其謀洩漏,将舉兵。
懿恐達速發,以書喻之曰:‘将軍昔棄劉備,托身國家,國家委将軍以疆場之任,任将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
蜀人愚智,莫不切齒于将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
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殪易知耳。
’達得大喜,猶豫不決。
懿乃潛軍進讨。
諸将言達與二賊交構,宜觀望而後動。
懿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
當及其未定促決之。
’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
按此記載,申儀至所以知道孟達要造反而上告朝廷,原來是諸葛亮的反間計。
諸葛亮既然要逼迫孟達造反,但又不發兵支援。
由此看來其目的是想讓孟達和魏軍兩敗俱傷,然後從中取利。
此舉說明諸葛并無接納孟達之意,隻是想利用一下孟達而已。
而司馬懿更絕,先是用一封熱情洋溢的信穩住孟達,然後出其不意将其扼殺!嗨!孟達在蜀魏兩大高手的共同算計下,想不死,那是太難了!
(全文完)
[注1]:魏略曰:達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馀家歸魏。
文帝時初即王位,既宿知有達,聞其來,甚悅,令貴臣有識察者往觀之,還曰“将帥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欽達。
……達既至谯,進見閑雅,才辯過人,衆莫不屬目。
又王近出,乘小辇,執達手,撫其背戲之曰:“卿得無為劉備刺客邪?”遂與同載。
又加拜散騎常侍,領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
[注2]:魏略曰:(曹丕)逆與達書曰:“近日有命,未足達旨,何者?昔伊摯背商而歸周,百裡去虞而入秦,樂毅感鸱夷以蟬蛻,王遵識逆順以去就,皆審興廢之符效,知成敗之必然,故丹青畫其形容,良史載其功勳。
聞卿姿度純茂,器量優絕,當騁能明時,收名傳記。
今者翻然濯鱗清流,甚相嘉樂,虛心西望,依依若舊,下筆屬辭,歡心從之。
昔虞卿入趙,再見取相,陳平就漢,一觐參乘,孤今於卿,情過於往,故緻所禦馬物以昭忠愛。
”又曰:“今者海内清定,萬裡一統,三垂無邊塵之警,中夏無狗吠之虞,以是弛罔闊禁,與世無疑,保官空虛,初無(資)任。
卿來相就,當明孤意,慎勿令家人缤紛道路,以親駭疏也。
若卿欲來相見,且當先安部曲,有所保固,然後徐徐輕騎來東。
”
[注3]:魏略曰:時衆臣或以為待之太猥,又不宜委以方任。
王聞之曰:“吾保其無他,亦譬以蒿箭射蒿中耳。
”
智囊卷五能品二曰:蜀将孟達之降也,魏相遇之甚厚。
司馬懿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
[注4]:魏略曰:及文帝崩,時桓、尚皆卒,達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
[注5]: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十一(費詩傳):建興三年(226),随諸葛亮南行,歸至漢陽縣,降人李鴻來詣亮,亮見鴻,時蔣琬與詩在坐。
鴻曰:“間過孟達許,適見王沖從南來,言往者達之去就,明公切齒,欲誅達妻子,賴先主不聽耳。
達曰:‘諸葛亮見顧有本末,終不爾也。
’盡不信沖言,委仰明公,無複已已。
”亮謂琬、詩曰:“還都當有書與子度相聞。
”詩進曰:“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與書邪!”亮默然不答。
亮欲誘達以為外援,竟與達書曰:“往年南征,歲(未及)〔末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消息,慨然永歎,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讬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
又鴻道王沖造作虛語,雲足下量度吾心,不受沖說。
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
”達得亮書,數相交通,辭欲叛魏。
魏遣司馬宣王征之,即斬滅達。
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