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中呂布”為何會落得一身慘敗

首頁
    ,叛曹後回到割據分子劉備的懷抱,隻能加重了分裂的砝碼。

    呂布之所以不走時,一是沒有找着明主,二是群體的加害有關。

     為主子賣命,為給予自己好處的人效愚忠,是國人的劣根之一,也是中國社會長期不争的一個重要根源。

    我不知道呂布的行為是否真得如人所說的那樣卑鄙,但作為一個沒有受封建愚忠毒害的武士,獨立背叛邪惡勢力,在今天看來肯定要比同所謂的正統分子同流合污的關羽更難能可貴。

    在祖國統一進程中,我們看到了無數象關羽一樣愚忠,他們滿腦子是小集團的利益,他們為了主子的利益,甚至不惜國家前途和人民的利益,頑固到底。

    在今天,中國并不缺少象關羽一樣的愚忠之人,而像呂布一樣敢于單槍匹馬反抗暴虐者,則少得可憐。

     三國政治其實就是一個“叛徒”政治。

    整個三國英雄,說好了是“群雄逐鹿”,說難聽便是不斷叛變的曆史。

    三國英雄,對于朝廷和主子來說,都是吃裡扒外、有奶便是娘的家夥。

    他們拿老百姓的生命和财産來換取個人和群體最大的利益,根本說不上哪個好,哪個壞,我們所尊崇的英雄卻個個是殺人如麻,我們所不齒的“敗類”卻未見的就沒有菩薩心腸的。

     王蒙先生講:“以我們的頭号英雄人物劉備來說,據說關羽、張飛、諸葛亮都是忠義而又義的了,他對誰忠義過呢?他投靠過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然後又都背叛了他們。

    在這一點上他與例如所謂反複無常的呂布,究竟有什麼區别呢?這也透露了封建政治的悖論。

    一方面要忠要義,一方面又有什麼‘涼禽擇木而栖,良臣擇主而事’的背叛有理論,那樣對呢?全看‘活學活用’了。

    ”劉備投降呂布的時候,諸将對呂布說:“劉備多次反複無常,很難豢養,不如殺掉。

    ”隻是呂布手軟,才使“豎子”得以有成名的機會。

    而呂布落到劉備手裡,曆史卻沒有垂青呂布。

     背叛有什麼不好,沒有背叛就沒有大的進步。

    柏楊說:“民主政治,政權的轉移靠選票;專制政治,政權的轉移隻有靠火并或篡位。

    站在小民立場,姓張的當皇帝也好,姓王的當皇帝也好,千萬别打,尤其是千萬别千百萬人頭落地。

    與其殺人千萬才出真命天子,不如篡他一篡。

    而一個王朝到了可以随時被篡的地步,那個王朝也腐爛得差不多啦,苟延殘喘地因循下去,受害的隻是小民。

    一批新的血加入了舊政權當中,至少是一個新的希望。

    ” 整個封建社會,都是以“權勢的标準為标準,以權勢的思想為思想”的“禮”為看問題的依據。

    講禮不講理的“政治挂帥,思想領先”,說穿了不過是對個人或少數人的愚忠罷了。

    盡管我們今天屏棄了我們政治領先思想挂帥的極端時代,但是,在我們群體中那種關羽式的愚忠清潔并沒有徹底完結,而且,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和群體中還很有市場。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