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谡的街亭
一、引子
二、第一個失誤
三、馬谡王平
四、秦嶺淮河
五、不是結局的結尾
一、引子
學生時代,某曾經有機會和朋友前往甘肅麥積山一遊,經過張家川縣的時候,朋友說馬谡吃敗仗的地方就在附近,不禁興起,強拉硬拽叫着司機繞道,到了一次街亭.實地考察,趣味甚多,對馬谡的失敗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特寫出來與朋友們分享.
先說說某所見到的街亭的地形.街亭小鎮千古不變,它本身并不在要道上,從街亭向東不到三公裡,就是險要的"五路總口".這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長約7,8公裡,寬約1.5公裡的谷道,南北方向是險峻的山峰,東西走向的清水河在這裡拐了個彎,基本流向沿着谷地東南邊緣遊走.西岸高于東岸.五,六條大道從東岸下遊經過橋梁,淩亂的彙聚在清水河西北方的谷地中,真正的總口,是沒有的.谷地西北側,是險峻的山地當地人稱為龍山.谷地東南,是無法逾越的秦嶺支脈.從西安到天水,必須通過這個谷地,沒有其他道路可走.
我們的汽車從東方來,基本是沿着魏軍的行軍路線前進,隻感到人在盆底前進的感覺.等這條谷道走了4/5,向右一轉,前方豁然開闊,遠處的街亭鎮已經隐隐可見,這時,路邊右面,就是龍山的南麓,突兀升起一座險峻的高山,相對海拔在3,4百米,山頂平坦,隐隐有傲立不群的氣質.不用介紹,某就斷定,這就是馬谡兵敗的孤山了.
果然,随行的當地朋友指點我,這就是所謂的南山.
這就是第一個發現,南山,并非因在街亭道之南而得名,它在街亭道以北,因在龍山山脈最南端而得名.
某等下車,盤桓甚久,登山望街亭,我不禁感到馬谡選擇這裡屯兵的确有他的道理.
二、第一個失誤
登南山臨風而望,隻覺周圍山川道路一覽無餘,如果把街亭看作一個整體,它的形象如同一柄折扇,向左,河畔道路如絲絲脈絡,向右,清水河兩條支流彙入谷口形成一個小小的沖擊扇平原,街亭鎮(現屬秦安縣隴城鄉)就坐落在沖擊扇的西端,整個折扇的扇柄則正在南山.所謂"憑高視下",并不是随便說的,而表示它可以總攬全局.
馬谡不是帶兵的材料,某從街亭回來,也覺得正是如此,但這并不是說他沒腦子,相反,某覺得馬谡還相當聰明.
南山的地勢很有特點,當地又稱百畝塬,頂部是一個香蕉形的平台,實際面積遠大于百畝,北,東,西三面甚是陡峭,從上面向下張望頭暈眼花,東南面則是一個大約30度的斜坡,斜坡下寬上窄,頂部與平台相交之處形同月牙,某幾乎可以看出馬谡的心理了.如果魏軍從下面向上仰攻,他們的隊伍在斜坡上就如同一個人胡同一樣,蜀軍在月牙形的棱線上可以居高臨下從三面攻擊魏軍的整個隊伍,而魏軍隻有最前面的不到50人可以投入戰鬥,這是一個非常利于防守的地形.同時如果魏軍後退,則根本沒有可以收束隊伍的空間.
而諸葛亮授意的五路總口下寨又怎樣呢?向左望去,在7,8公裡長的谷地上,并沒有明确的"五路總口",地勢平坦.如果蜀軍在這裡與魏軍交戰,那将是一場血戰,這時,某發現了馬谡的第一個失誤--他肯定沒有到街亭以東看過地形!
原來,從山上向下望,與從東方入谷口看到的景物完全不同,西高東低的河岸,看起來成了一樣高的地勢本來崎岖不平,但是從山上看去卻是一馬平川!(某不知道諸葛亮怎樣對街亭地勢進行的調查,因為某的結論是如果按照諸葛亮的部署,蜀軍必定可以完成任務.--也許是羅貫中考察了街亭的地形後才給孔明的部署增加了大量細節.)
假如是魏延或馬岱這樣的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