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會怎樣呢?一定會自驅前部,出谷口哨探吧.後來張颌攻擊馬谡的時候,就預先把馬谡全軍的部署搞了個明明白白...某猜想,馬谡從西面率軍前來,一眼看到的就是這座醒目的的南山,此處适宜防守!作為參謀出身的馬谡,這樣的軍事常識還是有的.随後呢,肯定是率衆将上山,看地形嗎,這也很正常.一路上山,南山居高臨下的形勢一定越來越使他傾心.待到居高俯視,他肯定是想到了經常看的軍用地圖.從馬谡的生涯來看,他所短的是臨陣厮殺,長的是運籌謀劃,這幅一目了然的天然地圖一定讓馬谡産生了一些親切的感覺,他恐怕也要想,在這裡指揮作戰,不是和下棋一樣嗎?
他沒有想到,南山欺騙了他的眼睛.
三、馬谡王平
蜀軍兩位司令官的争執應該就在南山頂部展開,結果當然是笨嘴拙腮的王平輸了.(某準備單獨寫一篇文章談蜀國降将和儒将的話題)馬谡和王平是截然相反的将領,諸葛亮在搭配他們時可謂煞費苦心.某以為,其中一個理由就是考慮到王平統帶的部隊--無當飛軍.
無當飛軍是某極為欽佩的部隊,它的兵力大約3000,完全由南中少數民族組成,也就是那時的"滇軍".英勇善戰,尤其善于山地戰,史書中對飛軍戰士的評價是"視死如歸".這是諸葛亮開發西南的成果,也是蜀漢的王牌軍之一.無當飛軍一直戰鬥到蜀漢的最後,和兩倍于己的敵軍同歸于盡,連司令官張嶷也戰死沙場.
諸葛亮把王平和這支部隊配屬給馬谡,某認為有四個想法:第一,馬谡提出的平南指要十分貼切,以他對少數民族的熟悉能夠更好的利用這支南中勁旅.
第二,此戰關系重大而又艱險,好鋼用在刀刃上.希望依靠無當飛軍的英勇抵擋魏軍的優勢兵力第三,王平熟悉關隴情況,是蜀軍中少有的魏國通.可以很好的作馬谡的參謀第四,王平是降将,又出身行伍,服從性強,不會在指揮上給馬谡掣肘,軍事上兩個能幹的将軍一起指揮,還不如用一個.
四、秦嶺淮河
所謂木桶理論,就是桶裡可存水量,由最短的桶闆決定。
戰争中也一樣,即使其他方面做得再好,隻要有一個緻命漏洞被對方抓住,就會導緻失敗。
赤壁之戰,最短的闆是連環舟不能擋火攻;五丈原之戰,最短的闆是諸葛亮的健康;希特勒侵蘇,最短的闆是俄羅斯的嚴寒。
某随行的朋友中,有一位軍校出身,所以評馬谡,能舉出一連串失誤。
南山雖扼谷口,但山頂到山腳沖擊線過長,當時的兵器水平尚不能直接控制清水河沿岸的大路。
希望魏軍攻山,想法一廂情願,張颌這樣的宿将當然不會那樣沖動。
把軍隊一分為三,自率領主力駐山頂,王平率本部在街亭和清水河之間紮營–比馬谡還靠後,黃襲和李盛軍埋伏清水河上遊,準備對魏軍半渡擊之。
兵力本來就少于魏,如此犯了力分則弱大忌,且馬與黃李軍距離過遠,無法呼應。
南山地當風口,如果放火蔓延很快,煙焰上炙,山頂的人如烤肉…但是,這一戰最短的闆,所有人都同意是蜀軍棄水上山。
某讀三國,曾感到奇怪,既然王平已經提出這個問題,而且的确很有道理,馬谡又不是傻子,為什麼不肯接受呢?他真的相信“置之死地而後生”嗎?(長這麼大沒渴過嗎?那個時候還能煥發戰鬥力?)另外,蜀軍衆多将領怎麼就沒有一個出來給王平幫腔的呢?
某以為,問題是馬谡他們沒有學過中學地理。
學習過中學地理的朋友都知道,中國氣候,以秦嶺淮河一線為一巨大分界。
事實上,這個變化是如此巨大,以至于秦嶺北坡和南坡的植被都完全不同。
如看看當地的晴雨表,街亭地區的年降水隻有400毫米(蒸發量1500),而僅一山之隔的漢中地區,其降水量則在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