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采納了郭嘉的建議,決定北征烏桓。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月,曹操率領大軍抵達無終(今天津市薊縣),兵臨塞口,準備出濱海道,過碣石,進攻柳城。
從曹操此次北上帶到無終的将領來看,除了本地人,就是一些骁勇的“騎将”,可見曹操是做好大規模騎兵作戰的準備,他們分别是:
張遼、徐晃、張合、張繡、韓浩、史渙、鮮于輔、閻柔、曹純;另外有牽招、郭嘉等人。
可眼看大軍就要啟程進軍遼西,天公卻不做美,夏秋季節大雨連綿,“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傍海道不通”,進軍時間不得不一拖再拖,一直到了秋七月。
此時的烏桓也已經有了準備,“遮守蹊要,軍不得進”。
這樣看來似乎隻有退軍這一條路了。
如果此時退兵,那麼将前功盡棄,任由二袁養成氣力,将來烏桓騎兵一定會時常騷擾幽州,那時曹操的背後就永無甯日。
曹操當然不會輕易的離去,他在徐無山(今河北玉田東北二十裡)請出了當地的“地理通”----田疇。
四。
出塞之路。
自古以來,從薊到遼西有兩條路:
(1)最著名的一條就是“濱海道”,位于狹長的濱海平原,也就是今天所謂的“遼西走廊”。
這條路從薊出發,經玉田,豐潤,延山海關取錦州。
在中國曆史上它經曆了太多的滄桑,而山海關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這些情況大多發生在唐宋之後,而在東漢時期,這條路雖然也是通往遼西的主要通道,但其交通條件比起後世就差太遠了。
要知道西漢遼西郡所轄十四縣無一位于今天錦州到山海關之間的沿海地帶。
這條路在沒有壞天氣的情況下,塞外遊騎就直插右北平和漁陽的内地郡縣。
而一旦遇到夏秋季節的大雨,這條路又成了不可行之路,曹操偏偏就遇到這種情況,“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隻能說秦漢時期中國的東北地區交通條件相當惡劣。
而那時還沒有山海關,近代考古證明,東漢末年的山海關一帶叫做“碣石”,在今遼甯省綏中縣西南的海濱,西距山海關約三十裡。
《太平禦覽》引《淮南子》記載:“東方之極,自碣石過朝鮮,貫大人之國”。
後來司馬宣王平公孫淵就是過碣石,《晉書》記載:“經孤竹,越碣石,次于遼水”,看來司馬懿的運氣比曹操好多了,他沒有遇到這麼惡劣的天氣。
(2)另一條路就是田疇說的“盧龍塞”,《三國志》記載:“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于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
這條路就是今天河北喜峰口到冷口一線,古稱“盧龍塞”。
這條路在中國曆史上同樣有太多的故事。
東晉時前燕慕容儁進兵中原,經由此塞。
明末皇太極避開袁崇煥的山海關防線,從喜峰口突進遵華,進圍京師,使崇祯逼死袁崇煥,史稱“己巳之役”。
日本侵略中國時,國民黨二十九軍在喜峰口抗擊日軍,阻止其進關,在此血戰一場。
當然,這些都發生在東漢以後,可以說是曹操北征烏桓之後,這條路的價值才重新顯示出來。
和濱海道一樣,盧龍塞也是在後世才逐漸形成較為優良的交通條件。
在西漢時期,漢與匈奴在右北平一帶長年作戰,盧龍塞還是暢通的,但是從東漢建武年間直到建安年間,長達兩百年的時間這條路人迹罕至,隻有“微徑可從”,基本來說這是一條沒有路的路。
要不是田疇這個“遼西通”,看來當時是沒人能想到從這條路出塞的。
曹操當時從這條路出塞,将面臨塞外的“五百裡”險地,“塹山堙谷”,越過白檀(今河北承德市西南古北口東北一百四十裡灤河之濱)之後,一直到達平岡(今内蒙喀喇沁左翼)才算進入平地。
可以直指烏桓的巢穴柳城(今遼甯朝陽西南)。
五。
血戰白狼山。
建安十二年七月,郭嘉建議曹操抛棄辎重,率領輕裝部隊千裡奔襲。
曹操同意,于是,命田疇為向導官,大軍從無終出發。
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