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曹操北征烏桓之戰

首頁
    前,曹操又命人在濱海道旁立個牌子,上書:“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複進軍”,表面是通令全軍的路标,其實是為了麻痹敵人。

    烏桓人看到,信以為真,“誠以為大軍去也”,不做準備。

    可他們無論如何沒想到曹操會出盧龍塞。

     在田疇的帶領下,曹軍過盧龍塞,出關,一路逢山開路,遇水疊橋,尤其是塞外“五百裡”絕地,大大延緩的曹軍的行程。

    直到到達平岡一帶,曹軍才真正可以急行奔襲。

    實際上即使是到了平岡,離柳城還是有百餘公裡的距離。

     曹操真不愧是戰術大師,曹軍一直急行軍到距離柳城不足“二百裡”的白狼山(今建昌縣城東的大黑山)附近,二袁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才倉皇集結“數萬騎”向西迎敵。

    兩軍在白狼山遭遇。

     這是場遭遇戰,其實也是場決戰。

    如果曹操戰敗,那麼全部曹軍勢必全軍覆沒于遼西,因為他們沒有退路。

    如果烏桓戰敗,那麼他們的柳城勢必失守。

     當時烏桓的優勢是以逸待勞,兵馬“盛衆”,但他們面對曹軍的到來卻措手不及,而且和其他遊牧民族一樣,他們單兵能力強,但整體作戰弱。

     曹操的優勢是出其不意,手下都是勇冠三軍的猛将和百戰餘生的精銳騎兵和“虎豹騎”,不過他們經過十幾天的山路和急行軍,體力已經大打折扣,更何況他們的重裝主力步兵在後面,面對多于自己的烏桓軍很多人也都發怵。

     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 曹操登白狼山觀敵陣,看到烏桓軍陣不整,陣形松散,便命令張遼、張合二人為前鋒沖陣。

     别人也許害怕,張遼可不怕,他“勸太祖戰,氣甚奮”,曹操看他氣吞山河,勇猛無畏,“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張遼拍馬下山,直沖敵陣,在張遼的帶動下,曹軍的精銳騎兵與烏桓騎兵在白狼山下一場血戰。

    徐晃、張合、韓浩、史渙、鮮于輔、閻柔、曹純奮勇争先,數萬騎兵的大混戰,可以想象戰鬥的慘烈。

     烏桓原本就人心惶惶,一看曹軍如此勇猛,其陣行開始崩潰,混戰中,曹純麾下虎豹騎“獲單于蹋頓”,斬首。

     烏桓群龍無首,最後終于被殺得七零八落,“死者被野”,三郡烏桓的主力騎兵在這場決戰中開始全面崩潰,《三國志》記載:“虜衆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馀萬口。

    ” 白狼山之戰曹操大獲全勝,并一舉平定了三郡烏桓的“親袁勢力”,直接占據柳城。

     六。

    行軍時間和兵力問題的探讨。

     (1)行軍時間: 《三國志》隻記載:“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引軍出盧龍塞.....八月,登白狼山”,并沒有具體的走了幾天,隻知道七月啟程,八月到白狼山。

     這樣看來是用時一個月,但這顯然時間是太長了。

    這條路全程400公裡(800華裡),如果在平原曠野,步兵急行軍一晝夜可達120公裡以上,這400公裡也就是三天三夜多點的腳程,除去一晝夜的休息時間,不到四天的時間也就可以走完。

    再除去“五百裡險地”多用兩天的時間,那充其量其時間也不會超過七天。

    更何況到平岡之後曹軍的前鋒是騎兵,這就更要快了。

     那麼曹操到底用了多少時間呢?我認為曹操請田疇應該是在七月初,那麼“田疇獻策”是在這幾天中,之後包括路線制定,軍隊動員,這又要幾天,也就是說,曹操臨離開無終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到達白狼山則肯定是八月初。

     曹操一共用了10到20天的時間走完這400公裡的路。

     那麼這個速度也還是太慢,千裡襲敵,不帶辎重,那“五百裡”路又不是“陰平”,就算是一直爬山也該比這快,更何況他們還有很長的路是騎馬。

    平均起來隻有每天20到40公裡的行程,這對以快速機動著稱的曹軍而言,太不可思議。

     是什麼原因造成曹操應該很快的“奇襲”速度卻顯得不快呢?原因就出在“馬”身上! 如果在南方作戰,多步兵,雙方白刃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